肖建 调研: 重庆市辖区内山多坡陡,两群地区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耕地散、小、陡、远且含石量大,5亩以内的“巴掌地”“鸡窝地”占比超过60%,平均耕地图斑面积不足7亩。 2020年以前,全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指导发展500亩以上的特色效益农业,支持小水果、茶叶等产业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一大批成林成园的“非粮化”问题。脱贫攻坚期间的易地搬迁政策,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原住民,整体搬迁至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居住地,人搬地未搬,形成整村整社耕地大面积无人耕种的情况,从而撂荒成林。 2003年以来持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执行精细化程度不够导致存在偏差,将“良田好地”退耕还林,导致耕地流失。此外,虽然国家对耕地和粮食种植进行补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涉农政策并没有与耕地保护有效挂钩,存在对没有种植粮油作物或已撂荒耕地仍发放种粮直补和地力补贴的情况。 建议: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市林业局牵头,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建立林草地与耕地等量置换机制,将退耕还林的和历史为“良田好地”的地块,或者居民聚集区附近有耕种意愿的林草地与坡度大于25度以上、无人种植区域耕地等量置换,打通等量置换渠道。建议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在全市探索实行耕地跨区域有偿调剂,对确因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占用耕地的,允许耕地跨区域有偿调剂。建议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在全市统一出台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耕地保护与利用资金管理办法》,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原有涉农补贴与耕地保护直接挂钩,对没有种植粮油作物等不符合耕地标准的一律不得发放补贴。 记者 唐孝忠 朱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