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相伴”化解基层矛盾 “枫桥经验”模式落地有声——綦江“乡里茶谈”侧记

时间: 2020-12-07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6843

乡村茶楼话普法

乡里茶谈牌坊

乡村院坝茶话会

编者按:

綦江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利用川渝地区独特文化元素的同时,将普法依法治理与茶馆文化巧妙融合,打造集法治宣传、矛盾化解、民意沟通、法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乡里茶谈”模式,让《宪法》法律在基层乡村落地生根,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綦江区古南街道两路社区村于2007年荣获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一直以来,村两委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已建成了由综治中心、“乡里茶谈”茶馆、乡邻说理室、普法小专栏、文明道德榜等组成的“三治广场”。形成了“有事大家议、好坏大家判、大事一起干”的良好氛围,成为綦江区第一个“乡里茶谈”模式示范点,切实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綦江区已在村社区建成“乡里茶谈”11个,逐步实现街镇全覆盖。

“固定”+“移动”形式搭建普法平台

为了适应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綦江区充分挖掘大家喜欢的场所和形式开展普法活动,主要选择各镇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的茶馆挂牌成立“乡里茶谈”,设置“法治茶馆”“说理堂““”孝善堂”的“一馆两堂”固定场所,专门用于对法律法规、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孝善法理的宣传,在不具备固定场所的农家大院或人员聚集地,就开办移动式“乡里茶谈”,组织普法志愿者自带便携移动式茶桌、茶具、茶凳、普法宣传资料等深入农村院坝,与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法治,实现“精准普法”“按需普法”,已开展院坝移动式法治宣传活动20余场次,解决了征地拆迁、公路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民生难题16件次。

“乡里茶谈”不仅是大家喝茶聊天的地方,它还兼具道德文化传播、邻里纠纷调解等功能。该区为了充实“1+5+N”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在镇、村两级党组织引领下,每个“乡里茶谈”聘请5名热心肠、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和老军人担任德法宣传员。他们利用赶场日、“12.4”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向群众宣传讲解以《宪法》为主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传统道德文化等。村民如发生矛盾纠纷,可以点选“和议员”,邀请民警、律师或德法宣传员一起调解协商,真正实现“陋室内清茶一壶,谈笑中纠纷消除”。

2018年,两路社区村准备修建一处高压铁塔,陈世全、陈应林等村民认为高压铁塔辐射大,于是极力反对,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果。一次赶场天,陈世全到茶馆歇脚,“乡里茶谈”的德法宣传员跟他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一下子就做通了工作。“喝茶的时候就不那么有抵触情绪,感觉和干部之间没有隔阂了。”陈世全说。目前,德法宣传员已宣讲50余场,参与群众达1.8万余人。

“八道茶点”成为乡村治理新模式

“乡里茶谈”开设“八道茶点”,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整合行业资源。利用周一在“乡里茶谈”开设“莎姐讲法”“法官送法”““民警说法”“”律师普法”4道茶点,邀请区内知名检察官、法官、一线执法民警和律师等,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咨询服务等形式,让群众近距离学习了解大量真实案例,起到普法学法用法的目的,已开展系列活动30余场次。二是整合专业资源。利用周三在“乡里茶谈”开设“文体展示台”“道德传播点”2道茶点,邀请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好者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神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整合平台资源。利用周五在“乡里茶谈”开设“群众议事会”“民意收集站”2道茶点,将近期涉及法律纠纷或村集体重大事项的相关人员请至“乡里茶谈”,通过讲理、释法、协商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和决策集体事宜。定期收集群众对“乡里茶谈”工作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实施的意见建议,对有实际价值的意见建议认真吸纳,对部分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及时逐级反映,让群众真实参与到“乡里茶谈”建设、村民自治、《宪法》及相关法律实施的整个过程。截至目前,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全部吸纳、反映;召开“群众议事会”10余场次,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及社会治理难题30余件。

永城镇中华村的建卡贫困户陈金学在2007年把自家的3亩地租给了柑橘园老板周代芳。从2017年起,周代芳不再如期支付租金,陈金学多次要账无果。2018年,中华村开始推行律师驻村工作,由区司法局调配律师驻村。律师定期到“乡里茶谈”和群众喝茶聊天,陈金学便通过驻村律师提供的免费法律帮扶要回了租金。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驻村律师免费帮扶,他请一名律师至少需要2000元左右,诉讼费50元,后期还可能涉及其他费用。“我当时一时冲动很想把他的水力设备破坏掉出口气,现在看来,还是法律维权最好。”陈金学说。

綦江区三江街道重钢社区是一个老旧厂矿居民区,社会环境美化升级、群众日常需求矛盾等问题层出不穷。自从开办了“乡里茶谈”大院,打造法治文化广场,举办法治文艺演出,精心调制八道“茶点”,一张桌子,几杯清茶,三五村民便围坐在一起听《民法典》《四书五经》,看“二十四孝”挂图,讨论商量集体事宜,真正实现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

“‘乡里茶谈’不仅是群众非常喜欢的一个线下普法平台,还传承了‘枫桥经验’,成为綦江区党建引领+‘三治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模式。”綦江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周菊兰介绍。

记者 周喜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德法相伴”化解基层矛盾 “枫桥经验”模式落地有声——綦江“乡里茶谈”侧记

乡村茶楼话普法

乡里茶谈牌坊

乡村院坝茶话会

编者按:

綦江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利用川渝地区独特文化元素的同时,将普法依法治理与茶馆文化巧妙融合,打造集法治宣传、矛盾化解、民意沟通、法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乡里茶谈”模式,让《宪法》法律在基层乡村落地生根,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綦江区古南街道两路社区村于2007年荣获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一直以来,村两委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已建成了由综治中心、“乡里茶谈”茶馆、乡邻说理室、普法小专栏、文明道德榜等组成的“三治广场”。形成了“有事大家议、好坏大家判、大事一起干”的良好氛围,成为綦江区第一个“乡里茶谈”模式示范点,切实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綦江区已在村社区建成“乡里茶谈”11个,逐步实现街镇全覆盖。

“固定”+“移动”形式搭建普法平台

为了适应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綦江区充分挖掘大家喜欢的场所和形式开展普法活动,主要选择各镇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的茶馆挂牌成立“乡里茶谈”,设置“法治茶馆”“说理堂““”孝善堂”的“一馆两堂”固定场所,专门用于对法律法规、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孝善法理的宣传,在不具备固定场所的农家大院或人员聚集地,就开办移动式“乡里茶谈”,组织普法志愿者自带便携移动式茶桌、茶具、茶凳、普法宣传资料等深入农村院坝,与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法治,实现“精准普法”“按需普法”,已开展院坝移动式法治宣传活动20余场次,解决了征地拆迁、公路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民生难题16件次。

“乡里茶谈”不仅是大家喝茶聊天的地方,它还兼具道德文化传播、邻里纠纷调解等功能。该区为了充实“1+5+N”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在镇、村两级党组织引领下,每个“乡里茶谈”聘请5名热心肠、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和老军人担任德法宣传员。他们利用赶场日、“12.4”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向群众宣传讲解以《宪法》为主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传统道德文化等。村民如发生矛盾纠纷,可以点选“和议员”,邀请民警、律师或德法宣传员一起调解协商,真正实现“陋室内清茶一壶,谈笑中纠纷消除”。

2018年,两路社区村准备修建一处高压铁塔,陈世全、陈应林等村民认为高压铁塔辐射大,于是极力反对,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果。一次赶场天,陈世全到茶馆歇脚,“乡里茶谈”的德法宣传员跟他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一下子就做通了工作。“喝茶的时候就不那么有抵触情绪,感觉和干部之间没有隔阂了。”陈世全说。目前,德法宣传员已宣讲50余场,参与群众达1.8万余人。

“八道茶点”成为乡村治理新模式

“乡里茶谈”开设“八道茶点”,成为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整合行业资源。利用周一在“乡里茶谈”开设“莎姐讲法”“法官送法”““民警说法”“”律师普法”4道茶点,邀请区内知名检察官、法官、一线执法民警和律师等,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咨询服务等形式,让群众近距离学习了解大量真实案例,起到普法学法用法的目的,已开展系列活动30余场次。二是整合专业资源。利用周三在“乡里茶谈”开设“文体展示台”“道德传播点”2道茶点,邀请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好者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神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整合平台资源。利用周五在“乡里茶谈”开设“群众议事会”“民意收集站”2道茶点,将近期涉及法律纠纷或村集体重大事项的相关人员请至“乡里茶谈”,通过讲理、释法、协商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和决策集体事宜。定期收集群众对“乡里茶谈”工作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实施的意见建议,对有实际价值的意见建议认真吸纳,对部分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及时逐级反映,让群众真实参与到“乡里茶谈”建设、村民自治、《宪法》及相关法律实施的整个过程。截至目前,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全部吸纳、反映;召开“群众议事会”10余场次,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及社会治理难题30余件。

永城镇中华村的建卡贫困户陈金学在2007年把自家的3亩地租给了柑橘园老板周代芳。从2017年起,周代芳不再如期支付租金,陈金学多次要账无果。2018年,中华村开始推行律师驻村工作,由区司法局调配律师驻村。律师定期到“乡里茶谈”和群众喝茶聊天,陈金学便通过驻村律师提供的免费法律帮扶要回了租金。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驻村律师免费帮扶,他请一名律师至少需要2000元左右,诉讼费50元,后期还可能涉及其他费用。“我当时一时冲动很想把他的水力设备破坏掉出口气,现在看来,还是法律维权最好。”陈金学说。

綦江区三江街道重钢社区是一个老旧厂矿居民区,社会环境美化升级、群众日常需求矛盾等问题层出不穷。自从开办了“乡里茶谈”大院,打造法治文化广场,举办法治文艺演出,精心调制八道“茶点”,一张桌子,几杯清茶,三五村民便围坐在一起听《民法典》《四书五经》,看“二十四孝”挂图,讨论商量集体事宜,真正实现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

“‘乡里茶谈’不仅是群众非常喜欢的一个线下普法平台,还传承了‘枫桥经验’,成为綦江区党建引领+‘三治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模式。”綦江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周菊兰介绍。

记者 周喜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