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迷态

时间: 2021-03-14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575

  ◎鲍安顺

  喜欢苏轼,就像喜欢桃花,那是发自内心的。桃花,在苏轼笔下,洒出意味深长,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有时,我想起苏轼,蓦然眼里出现了桃花幻影,我像走进了桃花盛开的伊甸园。我想,于苏轼,于桃花,于我,那牵线的红娘,在内心生成,长久浓烈,酒香甘醇。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其中,二人洞房之夜“比文斗智”,苏小妹出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让秦对出下句,方可入洞房。秦几番苦思冥想,终不得妙句。苏轼观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抛于井里,溅起水声和水花。那秦少游,幡然醒悟,对出了下句“一石击破井中天”。想来有趣,我是四十年前听邻家叔叔讲的这个故事,他还摸着我的头说,桃李姻缘,一线所牵的那块石头,是苏轼的智慧,也是人世眼里的桃花幻影。我说,我听不懂,他说苏轼助秦观一臂之力、成人之美的佳话,其实是编撰的,那千古良缘里的苏小妹,根本就没有,却被古代人打造成“女明星”,一红就是数百年。

  他还告诉我,苏轼与好友佛印在林中打坐,佛印恭敬地说,东坡坐姿酷似佛祖。而苏轼反唇相讥,说佛印坐姿活像一堆牛粪。苏小妹听哥哥说起这事后说,人家见你像佛,说明他的心中有佛。而你见他像牛粪,说明你的心中就有牛粪。东坡听后,面红耳赤,羞得像尴尬的残落桃花。可以肯定,苏轼与佛印的这段传说,是嫁接到苏小妹身上,却让我觉得,故事里的苏小妹,就像桃花一样美好,聪明智慧,心思玲珑,才华横溢,是个不可多得的俏佳人。

  林语堂曾经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我们知道,苏轼生性洒脱,从不计较得失恩怨,是个乐天派。苏轼一生,经历过宦海浮沉,世间沧桑,在漂泊天涯里感知人间冷暖,在生离死别间写出乐观词章。公元1091年,五十多岁的苏轼,从杭州返京时途径扬州,即兴所作《浣溪沙·春情》,写了他看桃花林中男女幽会时的情境:“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在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那车上走下来一位年轻男人,走进桃李花开的胜境,那里有他心爱的人在等他。两人约会,在漫天桃花下,伴着鹧鸪声,年轻的女子为情郎斟满清酒,真是良辰、美酒、佳人,浪漫至极。在词的下片,苏轼写出另一片画面:“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试想,月下桃李林中,独留伤别女子,她感到情郎的体发香味,还残留在自己的衣上,她给他的信物,应当还套在他的手臂上。那易逝的时光里,有清澈溪水,芳香水草,皎洁皓月,伴着雪白云彩,相依相偎,不离不弃。

  苏轼的《殢人娇》 里有此句:“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在这首词里,那“一枝纤软”的桃花,于“仙家日月”里“笑人间春晚”,那“密意难传,羞容易变”之间, 独“为伊肠断”。可见,苏轼看桃花,伤情,也迷情,更有恋情。我以为,桃花是苏轼的红颜,在他的内心,酝酿已久,才佳句跌出,呈现粉红色的惊悸与绝美。苏轼另一首桃花诗《好事近·红粉莫悲啼》 :“红粉莫悲啼……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我读后,像是听到了“从此满城歌吹”,伴着“看黄州阗咽”的回望与摒弃。

  桃花红颜,知己难寻。苏轼的爱妾王朝云,随他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辗转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苏轼年近花甲。她舞妓出身,却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然而世事难料,她却先于苏轼离开尘世,死于一种瘟疫。朝云临终前,念着《金刚经》上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段谒语,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隐含着她对东坡的无尽牵挂。她死后,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长眠于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有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有一则故事说,苏轼拍着大肚皮问众人,里面藏着什么?有人说满腹经纶,也有人说锦绣文章!苏轼听了,都绝望的摇摇头,否定了。这时,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大悦,说只有朝云识他,是他一生的红颜知己。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桃花的迷态

  ◎鲍安顺

  喜欢苏轼,就像喜欢桃花,那是发自内心的。桃花,在苏轼笔下,洒出意味深长,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有时,我想起苏轼,蓦然眼里出现了桃花幻影,我像走进了桃花盛开的伊甸园。我想,于苏轼,于桃花,于我,那牵线的红娘,在内心生成,长久浓烈,酒香甘醇。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其中,二人洞房之夜“比文斗智”,苏小妹出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让秦对出下句,方可入洞房。秦几番苦思冥想,终不得妙句。苏轼观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抛于井里,溅起水声和水花。那秦少游,幡然醒悟,对出了下句“一石击破井中天”。想来有趣,我是四十年前听邻家叔叔讲的这个故事,他还摸着我的头说,桃李姻缘,一线所牵的那块石头,是苏轼的智慧,也是人世眼里的桃花幻影。我说,我听不懂,他说苏轼助秦观一臂之力、成人之美的佳话,其实是编撰的,那千古良缘里的苏小妹,根本就没有,却被古代人打造成“女明星”,一红就是数百年。

  他还告诉我,苏轼与好友佛印在林中打坐,佛印恭敬地说,东坡坐姿酷似佛祖。而苏轼反唇相讥,说佛印坐姿活像一堆牛粪。苏小妹听哥哥说起这事后说,人家见你像佛,说明他的心中有佛。而你见他像牛粪,说明你的心中就有牛粪。东坡听后,面红耳赤,羞得像尴尬的残落桃花。可以肯定,苏轼与佛印的这段传说,是嫁接到苏小妹身上,却让我觉得,故事里的苏小妹,就像桃花一样美好,聪明智慧,心思玲珑,才华横溢,是个不可多得的俏佳人。

  林语堂曾经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我们知道,苏轼生性洒脱,从不计较得失恩怨,是个乐天派。苏轼一生,经历过宦海浮沉,世间沧桑,在漂泊天涯里感知人间冷暖,在生离死别间写出乐观词章。公元1091年,五十多岁的苏轼,从杭州返京时途径扬州,即兴所作《浣溪沙·春情》,写了他看桃花林中男女幽会时的情境:“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在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那车上走下来一位年轻男人,走进桃李花开的胜境,那里有他心爱的人在等他。两人约会,在漫天桃花下,伴着鹧鸪声,年轻的女子为情郎斟满清酒,真是良辰、美酒、佳人,浪漫至极。在词的下片,苏轼写出另一片画面:“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试想,月下桃李林中,独留伤别女子,她感到情郎的体发香味,还残留在自己的衣上,她给他的信物,应当还套在他的手臂上。那易逝的时光里,有清澈溪水,芳香水草,皎洁皓月,伴着雪白云彩,相依相偎,不离不弃。

  苏轼的《殢人娇》 里有此句:“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在这首词里,那“一枝纤软”的桃花,于“仙家日月”里“笑人间春晚”,那“密意难传,羞容易变”之间, 独“为伊肠断”。可见,苏轼看桃花,伤情,也迷情,更有恋情。我以为,桃花是苏轼的红颜,在他的内心,酝酿已久,才佳句跌出,呈现粉红色的惊悸与绝美。苏轼另一首桃花诗《好事近·红粉莫悲啼》 :“红粉莫悲啼……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我读后,像是听到了“从此满城歌吹”,伴着“看黄州阗咽”的回望与摒弃。

  桃花红颜,知己难寻。苏轼的爱妾王朝云,随他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辗转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苏轼年近花甲。她舞妓出身,却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然而世事难料,她却先于苏轼离开尘世,死于一种瘟疫。朝云临终前,念着《金刚经》上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段谒语,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隐含着她对东坡的无尽牵挂。她死后,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长眠于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有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有一则故事说,苏轼拍着大肚皮问众人,里面藏着什么?有人说满腹经纶,也有人说锦绣文章!苏轼听了,都绝望的摇摇头,否定了。这时,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大悦,说只有朝云识他,是他一生的红颜知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