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安:23年了,我们从未忘记过你

时间: 2021-04-0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439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前,为了追寻烈士的足迹,记者一行再次踏上隆昌安革命烈士23年前生活和工作过的那片土地,通过采访当年的被救儿童、同事以及因为他从一名普通人成长为一名辅警的群众,共同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模精神。


  寻访——被救儿童张超
 

  “隆叔叔,23年了,我从来没有忘记你。当年若不是为救我,你现在也快退休了吧。”3月29日下午,在万州烈士陵园的隆昌安烈士墓碑前,一名年轻小伙手捧一束寄托哀思和敬意的白菊三鞠躬后,对着墓碑上的烈士遗像深情诉说。这个小伙是谁?他和隆昌安烈士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这事还得从23年前那个令人悲伤的夏日说起……

  1998年7月4日,赶场乡驷步河山洪暴涨,一名儿童被洪水围困,命悬一线。危急关头,原万州区公安局鱼背山派出所(现合并至万州区公安局龙驹派出所)民警隆昌安义无反顾地跳进滚滚急流,艰难向被困儿童靠拢,但因水势凶猛最终被洪水吞噬,献出年仅35岁的生命。这名被困儿童,便是张超。

  由于当年只有7岁,加之受到惊吓,被救上岸后的他除了用一双惊恐的眼睛打量周遭,脑海里便只有刚才第一个下水救他的那位叔叔模糊的面容。

  “当时因为隆叔叔在水里,我只看到他的大致模样。”张超回忆称,上岸不久,他便从大人们悲伤的表情中读懂了“牺牲”的含义。

  自此,在别人眼中看似懵懂的小小少年,已然在心中悄悄埋下感恩的种子,他暗暗发誓:要成长为一个有用之人,然后像隆叔叔一样去帮助别人。

  2014年,张超参加了工作。7年来,每逢清明节前后,不管身处何方,也不管有多忙碌,他都会抽时间回到万州,在隆叔叔的墓前鞠躬祭拜,向他倾诉生活的欢喜忧愁,临走,还不忘仔细擦拭墓碑、清理周边落叶。

  “如今我都30了,要不是因为救我,隆叔叔也快到退休享福的年龄了……”张超言语哽咽,双眼隐隐闪现泪光,他凝视着墓碑上的隆昌安烈士像,那么深情,那么专注,那么不舍。

  据悉,当天张超也是专程从北京赶回万州,只为在清明节前为隆昌安烈士扫墓,真是“有情男儿思恩人,不远千里回万州;手抚墓碑泣痛肠,英灵无悔笑看他”。

  “隆叔叔值得我们一家人永远铭记,他一心为民、舍身忘死的精神成为指引我人生的灯塔,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我觉得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张超说。
 


 

  寻访——曾经的村干部、后为辅警的冯维润
 

  时隔23年,再次提及隆昌安,年近60的冯维润仍触之生情,仍控制不住泪水。

  “我当时是名村干部,经常和隆昌安接触,他为人正直,不爱说话,就爱干实事,事发时我也在场。”冯维润回忆,亲眼目睹隆昌安英勇牺牲,对他震撼很大。从那以后,他说自己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平时看不出有啥惊人之举的人,为啥能在关键时刻,为了他人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境界啊!

  2006年,公安机关面向社会招聘辅警,已经42岁的冯维润想也没想便报了名,毅然投身公安队伍。

  “就是受隆昌安烈士的影响,我也要学习他奋不顾身的精神,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他称,进入公安队伍15年来,他的脑海中更是时时浮现隆昌安烈士的音容笑貌,从来不曾忘却。


  寻访——当年的同事孙继华
 

  “我记得,那天上午10点多钟,派出所正开会,外面突然有人喊‘涨水了,有娃儿被困!’”采访中,当年隆昌安的同事,现年77岁的孙继华说,尽管自己的记忆已是一年不如一年,但1998年的7月4日,他此生不会、也不能忘。

  “隆昌安第一个冲出去,等我们赶到时,他已被湍急的洪水冲走很远。”一行人立即追着洪水跑,但很快便看不到英雄的影子。接连两天的打捞均一无所获,第三天洪水退去,群众和同事们才在岩石缝中找到隆昌安烈士的遗体。

  “当时大家心中的感动和悲痛无法言说,那么能干的一个人,牺牲了太可惜。”孙继华说,之后一个多月,他夜不能寐,每每想到隆昌安,眼泪就不听使唤地簌簌往下掉。

  他称,正是党的多年培养教育,隆昌安这名“好党员”才能在群众危急时刻义无反顾、舍身忘死,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安全。他的壮举很快传遍,广大群众无不被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

  “生前,隆昌安同志兢兢业业奋斗在公安一线;逝后,他的精神一直勉励着我们继续奋斗在公安战线,他留下的正能量是经久不息的,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孙继华感慨道。

  忠肝义胆铸警魂,赤血丹心映河山。23年前,隆昌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无私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舍生忘死的英雄赞歌,展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高尚情操。

  记者 罗翠 通讯员 冯劲博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隆昌安:23年了,我们从未忘记过你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前,为了追寻烈士的足迹,记者一行再次踏上隆昌安革命烈士23年前生活和工作过的那片土地,通过采访当年的被救儿童、同事以及因为他从一名普通人成长为一名辅警的群众,共同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模精神。


  寻访——被救儿童张超
 

  “隆叔叔,23年了,我从来没有忘记你。当年若不是为救我,你现在也快退休了吧。”3月29日下午,在万州烈士陵园的隆昌安烈士墓碑前,一名年轻小伙手捧一束寄托哀思和敬意的白菊三鞠躬后,对着墓碑上的烈士遗像深情诉说。这个小伙是谁?他和隆昌安烈士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这事还得从23年前那个令人悲伤的夏日说起……

  1998年7月4日,赶场乡驷步河山洪暴涨,一名儿童被洪水围困,命悬一线。危急关头,原万州区公安局鱼背山派出所(现合并至万州区公安局龙驹派出所)民警隆昌安义无反顾地跳进滚滚急流,艰难向被困儿童靠拢,但因水势凶猛最终被洪水吞噬,献出年仅35岁的生命。这名被困儿童,便是张超。

  由于当年只有7岁,加之受到惊吓,被救上岸后的他除了用一双惊恐的眼睛打量周遭,脑海里便只有刚才第一个下水救他的那位叔叔模糊的面容。

  “当时因为隆叔叔在水里,我只看到他的大致模样。”张超回忆称,上岸不久,他便从大人们悲伤的表情中读懂了“牺牲”的含义。

  自此,在别人眼中看似懵懂的小小少年,已然在心中悄悄埋下感恩的种子,他暗暗发誓:要成长为一个有用之人,然后像隆叔叔一样去帮助别人。

  2014年,张超参加了工作。7年来,每逢清明节前后,不管身处何方,也不管有多忙碌,他都会抽时间回到万州,在隆叔叔的墓前鞠躬祭拜,向他倾诉生活的欢喜忧愁,临走,还不忘仔细擦拭墓碑、清理周边落叶。

  “如今我都30了,要不是因为救我,隆叔叔也快到退休享福的年龄了……”张超言语哽咽,双眼隐隐闪现泪光,他凝视着墓碑上的隆昌安烈士像,那么深情,那么专注,那么不舍。

  据悉,当天张超也是专程从北京赶回万州,只为在清明节前为隆昌安烈士扫墓,真是“有情男儿思恩人,不远千里回万州;手抚墓碑泣痛肠,英灵无悔笑看他”。

  “隆叔叔值得我们一家人永远铭记,他一心为民、舍身忘死的精神成为指引我人生的灯塔,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我觉得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张超说。
 


 

  寻访——曾经的村干部、后为辅警的冯维润
 

  时隔23年,再次提及隆昌安,年近60的冯维润仍触之生情,仍控制不住泪水。

  “我当时是名村干部,经常和隆昌安接触,他为人正直,不爱说话,就爱干实事,事发时我也在场。”冯维润回忆,亲眼目睹隆昌安英勇牺牲,对他震撼很大。从那以后,他说自己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这平时看不出有啥惊人之举的人,为啥能在关键时刻,为了他人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境界啊!

  2006年,公安机关面向社会招聘辅警,已经42岁的冯维润想也没想便报了名,毅然投身公安队伍。

  “就是受隆昌安烈士的影响,我也要学习他奋不顾身的精神,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他称,进入公安队伍15年来,他的脑海中更是时时浮现隆昌安烈士的音容笑貌,从来不曾忘却。


  寻访——当年的同事孙继华
 

  “我记得,那天上午10点多钟,派出所正开会,外面突然有人喊‘涨水了,有娃儿被困!’”采访中,当年隆昌安的同事,现年77岁的孙继华说,尽管自己的记忆已是一年不如一年,但1998年的7月4日,他此生不会、也不能忘。

  “隆昌安第一个冲出去,等我们赶到时,他已被湍急的洪水冲走很远。”一行人立即追着洪水跑,但很快便看不到英雄的影子。接连两天的打捞均一无所获,第三天洪水退去,群众和同事们才在岩石缝中找到隆昌安烈士的遗体。

  “当时大家心中的感动和悲痛无法言说,那么能干的一个人,牺牲了太可惜。”孙继华说,之后一个多月,他夜不能寐,每每想到隆昌安,眼泪就不听使唤地簌簌往下掉。

  他称,正是党的多年培养教育,隆昌安这名“好党员”才能在群众危急时刻义无反顾、舍身忘死,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安全。他的壮举很快传遍,广大群众无不被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

  “生前,隆昌安同志兢兢业业奋斗在公安一线;逝后,他的精神一直勉励着我们继续奋斗在公安战线,他留下的正能量是经久不息的,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孙继华感慨道。

  忠肝义胆铸警魂,赤血丹心映河山。23年前,隆昌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无私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舍生忘死的英雄赞歌,展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高尚情操。

  记者 罗翠 通讯员 冯劲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