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地名好回家,地名记着所有的事。 民强成为一个村庄的名字之前,他只是李家村下面一个生产队,有一个很有富裕暗示的地名——金湾。金湾从李家村划出来,成为了一个村庄。祖祖辈辈生活在金湾,乡亲们却过着与地名名不副实的生活。在给村庄取名的时候,大家不再想金湾的事情,给村庄取了个很实惠的名字——民强。他和土坝村、李家村屋檐挨着屋檐、山路连着山路,在李家山下抱团取暖。那个年代,他们之上的乡叫五桥公社,后来叫五桥镇。 当江城万州扩大到这片土地的时候,五桥镇成为五桥街道,土坝、李家、民强三个村庄合并在一起,给新的村庄取什么名字,成为李家山争得最脸红的话题,最后大家把掌声给了“民强”。 这是山村共同的理想! 中国的乡村有着漫长的贫穷记忆,民强村的贫穷却有些让人费解,村庄之下是长江,长江对面是江城万州,应该说占尽地利之势,民强却是村不强、民更不强,不用列举更多的穷困符号,直到今天,全村还有41户五保户、43户低保户,已经说明了一切。 不想再翻更远的村庄记录。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庄稼成为土地上唯一主题的年代,乡亲们投向土地的目光只是庄稼一样的目光,人均六七分土地自然长不出大家渴望的温饱。说是城郊,其实是城焦。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喂饱的村庄,怎么会有姑娘踏着唢呐声走进村庄,历史上的民强很有名,这里是有名的“光棍村”。 土地必须改版,庄稼必须超越。 作为五桥街道最后的村庄,民强村是街道的疼和尴尬,给最后的村庄找到一条民强的发展道路,让民强的村名名副其实,五桥街道给了民强村全新的发展定位——依托山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特在哪里?联系民强村的负责人、街道组织委员刘道春道出这样的解析——发展精品农业产业,创市场品牌,把群众的增收与业主的发展进行利益“捆绑”,铸造一个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壮大的命运共同体。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心中有路,脚下才有路。 李德禹是民强村8组的组长,当年的称呼是生产队队长,从“李队长”到“李组长”,一干就是34年。李德禹知道,继续组织大家向土地刨食,已经没有前景,必须敞开村门,重新打量土地,带领大家去耕种新的庄稼。 2018年春节,外出创业的民强人回家过年,李德禹走遍村里每一户人家,要了这些人的电话,建立五桥街道第一个农村产业发展微信群——“民强大家庭”,告诉他们村庄的穷、村庄的苦,请求他们共同为民强的明天把脉。大家话乡愁,话血脉,交流回村创业、市场信息、资源要素、技术交流、品牌创建等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时候,背井离乡是大家最好的选择,民强村外出创业的人很多,但是他们最牵挂的还是家乡。随着加入微信群的民强人的增多,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有效有力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把这些外出创业人士请到村里,征求他们对村里产业发展的“金点子”。 民强微信群就像民强那古老的李家祠堂一样,微信连乡情,宗祠连亲情,把大家系在这方叫民强的地名之上血脉之上。外出创业的人们每天都能够看到故乡的信息,他们牵挂故乡亲人就像牵挂故乡一株株庄稼、一棵棵树,故乡的亲人们就是这些庄稼这些树,就是远方人们故乡的证物和乡愁的药引。 我们知道,我们不管离开故乡多年,永远不能走出故乡人语言的河流,故乡记着我们的成就,故乡永远给了我们在故乡的序列,不管走得多么遥远,多么辉煌,这个位置都会为我们保留,只要踏上故土,就要填补进来,成为这个序列运转的部分,发挥我们的作用,承担我们的责任。 村党总支部书记张伟告诉我们,每一个走出故乡的人都有一种深厚的乡情,这是振兴乡村的一支强劲力量。 民强村通过发挥能人引进能人效应,让远远近近的民强人走入乡情的河流,相继引进14家农业公司,村党总支把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全村4300亩土地就流转经营3800亩,种花种果,发展蔬菜,养猪养羊,培育山菌,全村土地仿佛一下集体唤醒,关于民强村特色农产品种养业发展的势头,最恰当的词语就是——雨后春笋。 熊道常是民强村的创业能人,他回到村里,创办了“四季钓鱼城”休闲农家山庄。古色古香的山庄,原生态的幽雅环境,饱蘸民间地气的传统食物,丰富的休闲方式,著名的民强长寿山的历史背景,引得各路游客纷至沓来,给了更多民强人回家创业一个美丽的封面。 2019年7月,熊道常做出一个大胆举动——把民强村在外发展的李小平引进村里发展。熊道常说,携手合作发展是民强村人的“法宝”,根据现代人对健康日益提高的需求,开发一系列特色生态农产品,是民强村发展生态产业的主攻方向,让民强村成为一年四季飘香的“花果山”,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养生胜地。 39岁的李小平老家在土坝,很早就出去搞建筑,干得风生水起。李小平对熊道常的领路发展感动不已。他把自己的建筑公司交给其他人,专门到羊肚菌发展很成功的成都、云南等地区学习,回到老家土坝,将民强村两百亩土地承包下来栽种羊肚菌、樱桃树、枇杷树、爱缘38号柑橘新品,在林下散养土鸡,准备与熊道常联手打造特色乡村民宿。 “农业种植投入较大,尤其是日常管理和采摘期的人员需求量大,附近村民就是最好的帮手。”李小平说,日常管理需要25人左右,每逢农产品采摘期要雇佣40人左右。自己栽种羊肚菌大获成功,成为万州名贵的山菌,从小看着他长大的乡亲们也能够在家门口找到“活路”挣到工资。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一起通过乡村振兴这门‘活路’过得更好!让菌香满乡村,让鲜花满乡村!” 每月月底,看着村里群众在公司财务手上领取工资,李小平就想到当年生产队分口粮的情景,看着群众脸上舒心的笑容,所有的苦累、所有的艰辛风一般飘散。 像李小平这样回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龚天河、王帮全、向成文等人都在民强村中发展起各自的产业,解决了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有力推动民强村在山水田园经济中结下丰硕果实。 走出民强的人陆续回来,民强土地上全新的庄稼,喜人的收获,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客商走进民强。 开州人唐明让村里能人引进到民强村,发展吉之源农业发展公司,起初种植中药材170亩,后来又乘势发展蔬菜、樱桃等种植业。 民强村金龟山下,水波粼粼的万家沟水库旁,程志和他的吉森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在这里落户,种植“水果皇后”嘉宝果。 从李家山上俯瞰民强村,海海漫漫的桃花、李花、橘花,波光粼粼的水库堰塘,以羊肚菌、大球盖菇、嘉宝果、燕窝果、巴西樱桃、台湾长果桑、砂糖橘、蜜橘等为主打的1100亩特色水果农产品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200亩中药材基地,源源不断,赶场一样,汇聚民强。 更远的年代的乡村数据我们不去回首,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8万元,民强的“聚宝盆”效应,让曾经尴尬曾经心疼的民强村开始跨入亿元村的行列。 民强村的民强之变,当年那些土得掉渣的地名如今也洋气起来。 “饿母狗”梁上建起了万州国际滑翔伞基地,天空上飘飞着五彩的滑翔伞。 “杀人坳”是三峡有名的“宝林”越野车俱乐部基地,成为玩越野车人最神往的地方…… “太阳出来罗嘞,喜洋洋罗郎罗,挑起扁担郎郎采光采上山岗吆喝……” 歌声响起来,在山岗,在河谷,在心中。 “只要我们罗嘞,多勤快罗郎罗,不愁吃来郎郎采光采不愁穿吆喝……”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飞扬巴山渝水的巴渝民歌,喜洋洋的梦想唱响千百年,不愁吃不愁穿的梦想唱响千百年,今天,太阳出来喜洋洋、不愁吃来不愁穿的梦想终于实现! 民强,一个村庄的名字。民强,一个村庄的盛世。 ◎文猛(作者系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