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本网讯(记者 杨雪)6月5日,“重庆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第二届新型犯罪治理论坛召开,来自重庆市政法部门、高等院校、互联网企业和部分省市法学界专家学者齐聚西南政法大学,以“新型犯罪治理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围绕“新型犯罪治理体系与完善路径”等课题,共同研讨新时代我国新型犯罪治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新型犯罪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此次论坛由重庆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重庆市委政法委、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学会等单位协办。 “涉互联网犯罪”之罪名如何认定?怎样优化防范化解新型涉众型金融犯罪风险路径?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特征有哪些?涉第三方支付侵财犯罪类型又有哪些?……论坛上,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们围绕“新型犯罪治理体系与完善路径”“新型犯罪治理模式与实践运行”“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特征与治理思路调整”“《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规范理解及其适用”共四个议题展开专题研讨,共同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提供智力支持。 “当我们为定罪依据犯愁的网络犯罪只是传统犯罪的‘场域转移’,则不要动辄刑法完善或刑法修正,甚至炮制‘网络刑法’或‘互联网刑法’,而是力求诉诸刑法解释来应对网络犯罪的司法规制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荣春在交流中说到。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徐旭结合实践中办理的案件,在《涉第三方支付侵财犯罪类型研究》研讨中还延伸提到,网络空间伦理的构建由民法、行政法、刑事法三大实体法的协调和法秩序的统一,刑事法要尊重网络管理自治和规范交易流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苏轲在分享《警惕新型网络诈骗盯上农产品订制》中提醒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民众生活方式转型的同时,也为犯罪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云养殖”型诈骗犯罪已悄然入侵到大众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养殖企业与个体农户应当规范自身行为,规避刑事风险;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宜从源头入手,加强手机应用市场APP的审核力度。 “今年的论坛,设置的议题充分结合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全民反诈’行动、扫黑除恶常态化等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还加强与兄弟省市交流合作,公安部铁道警察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甘肃省法学会等外省高校和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各方力量群策群力,为新型犯罪防治贡献智慧和力量。”重庆市法学会秘书长、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忠东表示,今后,将更加注重强化与兄弟省市之间、院校之间和实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新型犯罪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