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搭桥梁 用“情”助新生

时间: 2021-06-1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58

  

戒毒人员家属送锦旗,感谢民警帮助

  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们,每天都在见证吸毒者给家庭带来的巨大伤痛和无尽遗憾,但是他们也在感受着一个个戒毒人员灵魂蜕变后的喜悦。

 

  薄薄一张纸

  搭起与特殊戒毒人员的沟通桥梁

 

  “我吸毒,但我不偷不抢,我没有错!”在一次谈话教育中,朱某在一张纸条上向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倾诉道。这是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与聋哑戒毒人员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2019年,接触毒品3年的朱某被送到了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初入所时,朱某对强制隔离戒毒十分抗拒,不仅在个别谈话教育中不配合、不表达,还拒绝与民警或其他戒毒人员的任何文字、手语交流。所内民警对他的状态十分担忧,认为他走极端的风险极大,并将他判定为重点帮扶戒毒人员。

  针对朱某的情况,大队制定了特殊的教育转化方案。先是采用“纸上谈心”的方式,以纸上笔谈为主,以简单手语比划为辅,突破他与民警之间的交流障碍。民警从小时候的经历、家庭变故、心理变化、接触的圈子等方面入手,每日都与他进行“侧重式”谈话,层层递进,慢慢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让他感受到民警的真心与关爱,从而敞开心扉、提升安全感,接受戒治。

  经深入了解,民警才知晓了朱某的症结所在。原来,朱某6岁时,由于医生用错药物剂量,致其聋哑。随后父母离异,朱某与半瘫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轮椅,鲜有经济收入,生活拮据。贫困和残疾导致父子俩被外人排挤、歧视,朱某年幼的心中就此种下了自卑与厌世的种子。

  病后,朱某就读于一所聋哑人特殊学校,但是由于家庭困难,他初中便辍学了,开始在社会上流浪,认识了不少吸毒贩毒的朋友。他本就无一技之长,再加之自身特殊性,更是缺乏就业机会,无稳定收入。生活的负担、人生的失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便只能在毒品中寻找短暂的麻痹和慰藉,踏进了这无边的深渊中。

  针对朱某的特殊情况,大队成立攻坚小组,形成矫正方案,重点对其抗拒戒治、排斥戒毒环境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矫正措施。针对朱某的自闭,采取“纸上谈心”突破交流障碍。针对朱某的自卑,安排“身边榜样”增强其生活信心。针对朱某的无知,借助特殊“补课”加强教育扭转其认知。针对朱某的“无力”,提供职业教育为其赋能。

  其实,朱某陷入毒品困境有很大原因在于其因为残疾无力应对生活压力。对此,所内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为他定期定量制定生产任务与目标,给予他适度报酬,增强其谋生能力。而且,朱某独立完成的成品还会在所内进行展示。

  薄薄一张纸,可以是平凡无奇的日用品,也可以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架起一座与特殊戒毒人员沟通的桥梁。通过这种“柔和”的交流方式,朱某不仅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心态也变得乐观开朗了起来,开始向民警打开心扉,主动沟通交流,与其他戒毒人员的相处也日渐融洽。

民警和戒毒人员谈心

  浓浓一份情

  帮助“轻生”戒毒人员重拾信心

 

  作为所内的康复劳动积极分子,廖某经常主动申请参加康复劳动,并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谁能想到几个月前的他还在重点帮扶戒毒人员之列。

  2019年3月,廖某因吸食冰毒和麻古被送往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这是他首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入所初期,廖某十分抗拒,入所当日就以撞墙、咬舌等自杀行为拒绝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且多次表露出想死、想一了百了等极端想法,甚至还以吞服洗衣粉方式自杀。 除此之外,廖某在入所后还表现出敏感多疑、缺乏信任、不服管理等特点,心理量表测试显示,他患有比较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了解廖某的情况后,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首先对他的行为进行了科学甄别和戒治:先将其送到精神疾控中心住院检查观察7天,在排除了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后,立马对其进行认知疗法,采取艾瑞克森催眠的“新行为促生技术”,让他在催眠想象中学会面对社会、解决难题,从而改变他对生命的片面认知,增强内心力量。

  同时,民警还了解到,廖某之所以产生轻生念头还与他对家人很担忧有关。原来,廖某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还与妻子共同养育了一个6岁的儿子。在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后,他担心自己的父亲形象被破坏、妻子对他失去信心,另寻新欢,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家人和朋友,无法面对社会,所以才对生活的“失控”感到极度恐慌。

  心病还须心药治,针对廖某对亲情的患得患失,民警多次奔走,帮助他化解心结,组织安排了亲情帮教会,让他与爱人面对面促膝畅谈。他的妻子当众表态亲情至上、永不变心,给他吃下了“定心丸”。大队领导还亲自进行了两次家访,将其儿子亲手为其制作的礼物和在学校表演的视频带回给他观看,帮助他进一步坚定戒治决心。在得知廖某很尊敬崇拜他的表哥之后,大队专程联系上其表哥,让其表哥对其进行思想疏导,劝导其面对现实,摆正戒治态度,积极适应戒治环境。

  经过长达8个月的教育矫治,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用亲情让廖某“悬崖勒马”,帮助他重拾了对生命的信心,将他从轻生的边缘拉了回来。廖某从自伤自残、消极戒治慢慢回归正轨,进而走向遵规守纪、积极戒治,不仅获得了康复劳动积极分子的荣誉,还因优异的表现,在去年12月解除重点帮扶。

  这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举世瞩目的伟业,有的只是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默默耕耘的身影。一个个戒毒人员的转变,折射出的是他们对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的认同、赞许,对场所干警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肯定,为全所干警在戒毒领域深耕细作、积极开拓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记者 谭剑 实习生 黄滢月 通讯员 赵杨坤 韩凤环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用“心”搭桥梁 用“情”助新生

  

戒毒人员家属送锦旗,感谢民警帮助

  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们,每天都在见证吸毒者给家庭带来的巨大伤痛和无尽遗憾,但是他们也在感受着一个个戒毒人员灵魂蜕变后的喜悦。

 

  薄薄一张纸

  搭起与特殊戒毒人员的沟通桥梁

 

  “我吸毒,但我不偷不抢,我没有错!”在一次谈话教育中,朱某在一张纸条上向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倾诉道。这是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与聋哑戒毒人员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2019年,接触毒品3年的朱某被送到了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初入所时,朱某对强制隔离戒毒十分抗拒,不仅在个别谈话教育中不配合、不表达,还拒绝与民警或其他戒毒人员的任何文字、手语交流。所内民警对他的状态十分担忧,认为他走极端的风险极大,并将他判定为重点帮扶戒毒人员。

  针对朱某的情况,大队制定了特殊的教育转化方案。先是采用“纸上谈心”的方式,以纸上笔谈为主,以简单手语比划为辅,突破他与民警之间的交流障碍。民警从小时候的经历、家庭变故、心理变化、接触的圈子等方面入手,每日都与他进行“侧重式”谈话,层层递进,慢慢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让他感受到民警的真心与关爱,从而敞开心扉、提升安全感,接受戒治。

  经深入了解,民警才知晓了朱某的症结所在。原来,朱某6岁时,由于医生用错药物剂量,致其聋哑。随后父母离异,朱某与半瘫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轮椅,鲜有经济收入,生活拮据。贫困和残疾导致父子俩被外人排挤、歧视,朱某年幼的心中就此种下了自卑与厌世的种子。

  病后,朱某就读于一所聋哑人特殊学校,但是由于家庭困难,他初中便辍学了,开始在社会上流浪,认识了不少吸毒贩毒的朋友。他本就无一技之长,再加之自身特殊性,更是缺乏就业机会,无稳定收入。生活的负担、人生的失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便只能在毒品中寻找短暂的麻痹和慰藉,踏进了这无边的深渊中。

  针对朱某的特殊情况,大队成立攻坚小组,形成矫正方案,重点对其抗拒戒治、排斥戒毒环境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矫正措施。针对朱某的自闭,采取“纸上谈心”突破交流障碍。针对朱某的自卑,安排“身边榜样”增强其生活信心。针对朱某的无知,借助特殊“补课”加强教育扭转其认知。针对朱某的“无力”,提供职业教育为其赋能。

  其实,朱某陷入毒品困境有很大原因在于其因为残疾无力应对生活压力。对此,所内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为他定期定量制定生产任务与目标,给予他适度报酬,增强其谋生能力。而且,朱某独立完成的成品还会在所内进行展示。

  薄薄一张纸,可以是平凡无奇的日用品,也可以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架起一座与特殊戒毒人员沟通的桥梁。通过这种“柔和”的交流方式,朱某不仅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心态也变得乐观开朗了起来,开始向民警打开心扉,主动沟通交流,与其他戒毒人员的相处也日渐融洽。

民警和戒毒人员谈心

  浓浓一份情

  帮助“轻生”戒毒人员重拾信心

 

  作为所内的康复劳动积极分子,廖某经常主动申请参加康复劳动,并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谁能想到几个月前的他还在重点帮扶戒毒人员之列。

  2019年3月,廖某因吸食冰毒和麻古被送往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这是他首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入所初期,廖某十分抗拒,入所当日就以撞墙、咬舌等自杀行为拒绝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且多次表露出想死、想一了百了等极端想法,甚至还以吞服洗衣粉方式自杀。 除此之外,廖某在入所后还表现出敏感多疑、缺乏信任、不服管理等特点,心理量表测试显示,他患有比较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了解廖某的情况后,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首先对他的行为进行了科学甄别和戒治:先将其送到精神疾控中心住院检查观察7天,在排除了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后,立马对其进行认知疗法,采取艾瑞克森催眠的“新行为促生技术”,让他在催眠想象中学会面对社会、解决难题,从而改变他对生命的片面认知,增强内心力量。

  同时,民警还了解到,廖某之所以产生轻生念头还与他对家人很担忧有关。原来,廖某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还与妻子共同养育了一个6岁的儿子。在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后,他担心自己的父亲形象被破坏、妻子对他失去信心,另寻新欢,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家人和朋友,无法面对社会,所以才对生活的“失控”感到极度恐慌。

  心病还须心药治,针对廖某对亲情的患得患失,民警多次奔走,帮助他化解心结,组织安排了亲情帮教会,让他与爱人面对面促膝畅谈。他的妻子当众表态亲情至上、永不变心,给他吃下了“定心丸”。大队领导还亲自进行了两次家访,将其儿子亲手为其制作的礼物和在学校表演的视频带回给他观看,帮助他进一步坚定戒治决心。在得知廖某很尊敬崇拜他的表哥之后,大队专程联系上其表哥,让其表哥对其进行思想疏导,劝导其面对现实,摆正戒治态度,积极适应戒治环境。

  经过长达8个月的教育矫治,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用亲情让廖某“悬崖勒马”,帮助他重拾了对生命的信心,将他从轻生的边缘拉了回来。廖某从自伤自残、消极戒治慢慢回归正轨,进而走向遵规守纪、积极戒治,不仅获得了康复劳动积极分子的荣誉,还因优异的表现,在去年12月解除重点帮扶。

  这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举世瞩目的伟业,有的只是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默默耕耘的身影。一个个戒毒人员的转变,折射出的是他们对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的认同、赞许,对场所干警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肯定,为全所干警在戒毒领域深耕细作、积极开拓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记者 谭剑 实习生 黄滢月 通讯员 赵杨坤 韩凤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