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撤率从2016年的79.68 %上升到2020年的90.78%,家事案件收结案数均居海东市首位,结案率位居全省前列……这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工作4年来的成绩单。 互助县在审判工作的创新,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互助样板”,得到了上级法院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改革重组 实现家事案件专业审理 由于互助县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事案件多发频发,在开展家事审判工作中,互助县法院将家事法庭定位为“婚姻诊所”、家事法官转型为“家事医生”,深入推进家事审判工作。 同时,家事诉讼作为一种从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中分离出来的特别程序,审理方式有别于普通民事案件, 其身份性、亲缘性、伦理性、隐私性等特点,对家事法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019年1月,互助县法院组建了由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的家事审判团队。考虑到女性耐心、细心、温柔的特点,团队成员以5名女性为主,与家事调解员(调查员)、心理疏导师共同开展家事纠纷的化解、亲情修复工作,实现了家事案件的专业化审理。 专业审判力量的组建带来的是解决纠纷能力的增强,案件审理质效的提升。家事案件专业化审理后,家事调解员参与调解效果显著,去年,他们协助法官解决纠纷1546件,有效化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全省首创“幸福家庭课堂” 得到肯定 “塑造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夫妻关系对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前,互助县法院的“幸福家庭课堂”专题讲座会场里座无虚席。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社会更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讲话精神,互助县法院家事审判团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办“幸福家庭课堂”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动新风尚,助力互助县创建文明城市。 据了解,“幸福家庭课堂”在全省各级法院属首创,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并被写入省法院工作报告向全省推广。 对症下药 率先推行“离婚冷静期” 鉴于婚姻纠纷当事人私密性的特点,互助县法院在离婚案件中推行夫妻感情测评体系,法官根据测评分值区分夫妻感情状况并制定调解方案和感情修复措施,让当事人双方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法官从感情测评表中侧面了解双方真实状态,在案件调解中“对症下药”。 2017年4月起,互助县法院率先推行“离婚冷静期”制度,对于离婚纠纷中属于婚姻危机的案件,在庭前调解或下判前,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在审限外设置一定的期限作为“离婚冷静期”,并作为家事法官判断夫妻能否和好的考量因素,该“离婚冷静期”最长不超过两个月,不计入审限。对调解趋于和好但当庭难以修复、又不愿撤诉的当事人,增设了“原、被告六个月内不再要求离婚”的新的调解结案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普遍认可。 多元解纷审判 质效提升 为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互助县法院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全面推进家事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互助县法院不仅与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互助县家事案件调解委员会,形成了以法院家事法庭为依托,联席单位家事纠纷调解室为支撑的联动调处机制,搭建了以法院、司法、教育、民政、妇联“五级”和调解员、调查员“两员”的多元调解平台。 互助县民政局服务大厅婚姻登记处还设立了互助县法院驻民政局调解室,选派家事调解员专门调解登记离婚案件,已劝退离婚夫妻百余对。与互助县综合治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县公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联动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相关工作的意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司法需求,互助县法院在家事审判工作中坚持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就地立案,就地审理,方便群众诉讼,减少群众诉累。去年,巡回审理家事案件101件,劝和71对冲动离婚夫妻。家事法官开展巡回宣讲29次,受众达近万人。 记者 谭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