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人生

时间: 2021-07-2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413

  最近常和家人朋友忆苦思甜,时不时就会谈起那些走路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重庆梁平的乡下,小时候没有公交车,走路是出行的标配。我读的小学在镇上,早上七点半开始早自习。但家里到学校有整整四公里,所以六点就要起床,然后洗漱、吃早饭、出门上学。上学的路是乡村土公路,天晴时尚可,遇到下雨就特别难受了。厚厚的泥土被雨水滋润后,经过拖拉机和行人的反复“揉搓”,粘稠感十足,走起来异常吃力。更不幸的是,一不小心踩中泥浆里不规则的石块,要么脚底一滑摔了屁股,要么硌着脚流出酸爽的眼泪。老师劝学时常说:“现在读书认不认真,决定了你们以后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是走水泥路还是走泥巴路。”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到好好上学,考上城里的学校,这样就不用天天走泥巴路了。

  后来,愿望实现了,走土公路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初中时每周回一次家,高中时每月回一次家,大学时更是半年才回一次家。然而,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仅痛苦的记忆慢慢淡了,对走路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2006年的夏天,我到河北某部队当兵锻炼,正赶上部队一年一次的野营拉练,整支部队成建制拉到了太行山区。我所在连队的驻地是行唐县某个偏远村庄,连队化整为零,以班排为单位住进了村民的空房间和小学的教室,食堂设在连部所在的小院,训练场却设在几公里外的山上。每天往来训练场都是背着步枪、顶着日头跑步前进,那灼目的阳光杂糅着豆大的汗珠,湿了头发,磨亮了钢枪,也会迷了双眼。有时开小差,远远掉在了队伍后面,索性就偷个懒,不紧不慢地走在山间小道上。晚霞洒在山头的沙土和低矮的灌木上,悠悠的山风吹过,轻摇着草木枝叶,带走浸湿衣衫的汗水,留下斑斑渍印。许是“苦海”的滋味记忆犹新,身上虽是汗津津的,但一股惬意油然而生。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作为军营生活为数不多的慢生活“活标本”,走路更是日渐“受宠”。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武警某基地工作。基地的人不多,占地面积不小,加之封闭式管理,晚餐后在院子里散步成了大家为数不多的休闲活动。不过,这项活动常常人为添加“佐料”,不少领导都是此中翘楚,他们总爱一边走路一边聊天,一边运动一边做思想工作。这样一来,走路虽然不再纯粹,但其中滋味却更丰富了。言传身教之下,我也乐此不疲,特别是任基层主官后,更是“变本加厉”。看到谁情绪低落、一反常态,或者谁挨了批评、优秀落选,都可以叫来一起转一转聊一聊。有时自己心情郁结烦闷,也会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发发牢骚,吐槽一番。集体生活就是这样,总需要一些事情作为润滑剂、调味料。

  前几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开始了每天卡点上下班的生活。重庆山川纵横的景色虽美,却为“堵城”埋下了伏笔。穿梭的桥梁、隧道、立交,随机给上班人延长着通勤时间。想起以前在部队时,妻子羡慕我不用每天出门堵车,我不屑地说:“不经其中难,不晓个中苦。”怎料,这句话送给堵在路上的我也非常合适。

  人总不能坐以待“堵”,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找到了一条开车与走路相结合的最佳路线。于是,只要不是大雨倾盆,我都会从江北的华新街出发,步行走过嘉陵江大桥,穿过渝中区上清寺熙熙攘攘的行人,最后和堵车而来的同事一起乘上电梯。这三公里的步行,不仅成功避开了拥堵,满足了每天适量运动的需求,而且风景优美,集自然山水、人文风物于一程。特别是雨后初晴,还可以趁着乍泄的天光,欣赏嘉陵江泛起的粼粼波光,活像一江星河在眼中盈盈荡漾。每次看着桥上施施而行的车流,心里都是满满的优越感,因为他们断然不知我眼中的风景。

  一路走来,一路苦乐,自己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今天。不管愿不愿意,走路早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着每一段逝去时光的滋味,值得回味。但明天会走到哪里,会遇到什么故事,谁又能知呢?

  ◎唐御伦(作者单位:市总工会)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路上人生

  最近常和家人朋友忆苦思甜,时不时就会谈起那些走路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重庆梁平的乡下,小时候没有公交车,走路是出行的标配。我读的小学在镇上,早上七点半开始早自习。但家里到学校有整整四公里,所以六点就要起床,然后洗漱、吃早饭、出门上学。上学的路是乡村土公路,天晴时尚可,遇到下雨就特别难受了。厚厚的泥土被雨水滋润后,经过拖拉机和行人的反复“揉搓”,粘稠感十足,走起来异常吃力。更不幸的是,一不小心踩中泥浆里不规则的石块,要么脚底一滑摔了屁股,要么硌着脚流出酸爽的眼泪。老师劝学时常说:“现在读书认不认真,决定了你们以后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是走水泥路还是走泥巴路。”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到好好上学,考上城里的学校,这样就不用天天走泥巴路了。

  后来,愿望实现了,走土公路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初中时每周回一次家,高中时每月回一次家,大学时更是半年才回一次家。然而,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仅痛苦的记忆慢慢淡了,对走路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2006年的夏天,我到河北某部队当兵锻炼,正赶上部队一年一次的野营拉练,整支部队成建制拉到了太行山区。我所在连队的驻地是行唐县某个偏远村庄,连队化整为零,以班排为单位住进了村民的空房间和小学的教室,食堂设在连部所在的小院,训练场却设在几公里外的山上。每天往来训练场都是背着步枪、顶着日头跑步前进,那灼目的阳光杂糅着豆大的汗珠,湿了头发,磨亮了钢枪,也会迷了双眼。有时开小差,远远掉在了队伍后面,索性就偷个懒,不紧不慢地走在山间小道上。晚霞洒在山头的沙土和低矮的灌木上,悠悠的山风吹过,轻摇着草木枝叶,带走浸湿衣衫的汗水,留下斑斑渍印。许是“苦海”的滋味记忆犹新,身上虽是汗津津的,但一股惬意油然而生。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作为军营生活为数不多的慢生活“活标本”,走路更是日渐“受宠”。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武警某基地工作。基地的人不多,占地面积不小,加之封闭式管理,晚餐后在院子里散步成了大家为数不多的休闲活动。不过,这项活动常常人为添加“佐料”,不少领导都是此中翘楚,他们总爱一边走路一边聊天,一边运动一边做思想工作。这样一来,走路虽然不再纯粹,但其中滋味却更丰富了。言传身教之下,我也乐此不疲,特别是任基层主官后,更是“变本加厉”。看到谁情绪低落、一反常态,或者谁挨了批评、优秀落选,都可以叫来一起转一转聊一聊。有时自己心情郁结烦闷,也会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发发牢骚,吐槽一番。集体生活就是这样,总需要一些事情作为润滑剂、调味料。

  前几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开始了每天卡点上下班的生活。重庆山川纵横的景色虽美,却为“堵城”埋下了伏笔。穿梭的桥梁、隧道、立交,随机给上班人延长着通勤时间。想起以前在部队时,妻子羡慕我不用每天出门堵车,我不屑地说:“不经其中难,不晓个中苦。”怎料,这句话送给堵在路上的我也非常合适。

  人总不能坐以待“堵”,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找到了一条开车与走路相结合的最佳路线。于是,只要不是大雨倾盆,我都会从江北的华新街出发,步行走过嘉陵江大桥,穿过渝中区上清寺熙熙攘攘的行人,最后和堵车而来的同事一起乘上电梯。这三公里的步行,不仅成功避开了拥堵,满足了每天适量运动的需求,而且风景优美,集自然山水、人文风物于一程。特别是雨后初晴,还可以趁着乍泄的天光,欣赏嘉陵江泛起的粼粼波光,活像一江星河在眼中盈盈荡漾。每次看着桥上施施而行的车流,心里都是满满的优越感,因为他们断然不知我眼中的风景。

  一路走来,一路苦乐,自己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今天。不管愿不愿意,走路早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着每一段逝去时光的滋味,值得回味。但明天会走到哪里,会遇到什么故事,谁又能知呢?

  ◎唐御伦(作者单位:市总工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