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圆坡顶

时间: 2021-07-3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24

  假如故乡是一位老人,我老家门前那座圆润山峦就是这位老人的脊背。脊背上承载了我的幼年,还有少年。

  故乡在川东南,老家对面一里处拱出的那座土山,名叫圆坡顶,浮在橘林之上。圆坡顶东南山坡,长出一条小路,挂出很规则的七道弯拐,呼应着山坡的七圈梯土。至山麓处,小径从橘林里钻出来,落到小溪畔与大路连接,连接处有一座石桥,整块石板横跨丈许的溪面,桥下有一汪清清水潭,碧水打着漩儿,游鱼吐着泡儿。

  圆坡顶峦头上有一棵黄葛树,三个成人才能合抱。族谱载,这是我家族“湖广填四川”入川始祖插占为业的标记。老黄葛树树冠罩下一亩许的树荫,树荫里随意摆着磨得发亮的条石,人可或坐或躺,冰凉沁入肌肤。圆坡顶有满山橘树,也有独树擎天,宜剪剪春风,宜暴风骤雨,宜天高云淡,宜湿雾雨雪,当然也宜万籁俱寂月朗星稀的夜晚。

  父老乡亲说,圆坡顶上挂下来的小路,是我家几代读书人走出来的。我四五岁的时候,祖父弯腰拱背走上圆坡顶的时候,我当跟屁虫儿,到了山顶,他总是要对着嶙峋的老树干鞠下躬去,白胡子拂着树下湿润的紫色土壤,染色成童话里的红胡子老爷爷。祖父终于抬起头来,摸索出一本破烂发黄的书卷,双手颤抖举着捧过头顶,再抖抖索索缓缓降至胸前,旁若无人长声吆吆诵读。祖父读的什么?我曾经问父亲。父亲答,《诗经》。《诗经》是老头才读的吗?我反问。父亲木然,无言。

  我7岁那年,祖父辞世。祖父坟茔在圆坡顶小路第四个弯拐处橘林的隙地上。我每天上学放学要从祖父的坟边路过,在祖父坟前的青草地上,我戏弄一些野花野草,它们的名称,祖父教过我,古董生涩,我居然记住了。我能清晰记住的,还有祖父教给我的《三字经》和《千家诗》,有时我背诵给住在坟里的祖父听。这种时节,我似乎有了读书的深致乐趣。

  我12岁上初中,每天清晨6点,总是被父亲从被窝里揪起来,带上课本恹恹走过竹林外的大路,走到石桥下的潭边,和早起的鱼儿虾儿蟹儿打个照面,然后伸下手去,掬几捧清水起来,开始洗脸。野性的活力回归了,我一口气往山坡跑去,在祖父坟前换一口气,然后再跑到山顶老黄葛树下,对着山,对着雾,开始我的晨读。

  我读简单的课本,也读课外书籍。母亲说,她在做早饭时,能听见我的读书声。后来我读白屋诗人吴芳吉,读到“儿的书声,是母最爱听”时,在泪眼氤氲里才体会了母亲的心情。两年以后,我考上了高中,到县城上学,离老家远了,圆坡顶却开始进驻我的心灵。16岁的时候,我离乡背井求学。去远方那天清晨,我在5点离开被窝,上了圆坡顶,我抱了抱那老树的主干,根本抱不过来。瞥见有一颗亮星悬在东方的山顶。转头看西边,一勾瘦瘦的月亮还挂在天幕上,清辉洒下来,老树斜斜拉着一道淡淡阴影。清晨的圆坡顶,烟岚忙着收拾山的幕布,鸟雀在唱,野兔奔跑,林林总总的草木热热闹闹地展示晶莹的露珠。

  我闭上眼睛,温习一番我百看不厌的故园风物。当我张睁眼来,那一勾发着清辉的月牙晶莹依旧。40年前的清晨,我从故乡的圆坡顶下来,似乎我就长大了。追思终是梦里的一片沧海桑田,一眼之念,已是永远。我,就算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也还是圆坡顶上仰望残月的那个少年。

  ◎钟治德(作者单位: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故乡的圆坡顶

  假如故乡是一位老人,我老家门前那座圆润山峦就是这位老人的脊背。脊背上承载了我的幼年,还有少年。

  故乡在川东南,老家对面一里处拱出的那座土山,名叫圆坡顶,浮在橘林之上。圆坡顶东南山坡,长出一条小路,挂出很规则的七道弯拐,呼应着山坡的七圈梯土。至山麓处,小径从橘林里钻出来,落到小溪畔与大路连接,连接处有一座石桥,整块石板横跨丈许的溪面,桥下有一汪清清水潭,碧水打着漩儿,游鱼吐着泡儿。

  圆坡顶峦头上有一棵黄葛树,三个成人才能合抱。族谱载,这是我家族“湖广填四川”入川始祖插占为业的标记。老黄葛树树冠罩下一亩许的树荫,树荫里随意摆着磨得发亮的条石,人可或坐或躺,冰凉沁入肌肤。圆坡顶有满山橘树,也有独树擎天,宜剪剪春风,宜暴风骤雨,宜天高云淡,宜湿雾雨雪,当然也宜万籁俱寂月朗星稀的夜晚。

  父老乡亲说,圆坡顶上挂下来的小路,是我家几代读书人走出来的。我四五岁的时候,祖父弯腰拱背走上圆坡顶的时候,我当跟屁虫儿,到了山顶,他总是要对着嶙峋的老树干鞠下躬去,白胡子拂着树下湿润的紫色土壤,染色成童话里的红胡子老爷爷。祖父终于抬起头来,摸索出一本破烂发黄的书卷,双手颤抖举着捧过头顶,再抖抖索索缓缓降至胸前,旁若无人长声吆吆诵读。祖父读的什么?我曾经问父亲。父亲答,《诗经》。《诗经》是老头才读的吗?我反问。父亲木然,无言。

  我7岁那年,祖父辞世。祖父坟茔在圆坡顶小路第四个弯拐处橘林的隙地上。我每天上学放学要从祖父的坟边路过,在祖父坟前的青草地上,我戏弄一些野花野草,它们的名称,祖父教过我,古董生涩,我居然记住了。我能清晰记住的,还有祖父教给我的《三字经》和《千家诗》,有时我背诵给住在坟里的祖父听。这种时节,我似乎有了读书的深致乐趣。

  我12岁上初中,每天清晨6点,总是被父亲从被窝里揪起来,带上课本恹恹走过竹林外的大路,走到石桥下的潭边,和早起的鱼儿虾儿蟹儿打个照面,然后伸下手去,掬几捧清水起来,开始洗脸。野性的活力回归了,我一口气往山坡跑去,在祖父坟前换一口气,然后再跑到山顶老黄葛树下,对着山,对着雾,开始我的晨读。

  我读简单的课本,也读课外书籍。母亲说,她在做早饭时,能听见我的读书声。后来我读白屋诗人吴芳吉,读到“儿的书声,是母最爱听”时,在泪眼氤氲里才体会了母亲的心情。两年以后,我考上了高中,到县城上学,离老家远了,圆坡顶却开始进驻我的心灵。16岁的时候,我离乡背井求学。去远方那天清晨,我在5点离开被窝,上了圆坡顶,我抱了抱那老树的主干,根本抱不过来。瞥见有一颗亮星悬在东方的山顶。转头看西边,一勾瘦瘦的月亮还挂在天幕上,清辉洒下来,老树斜斜拉着一道淡淡阴影。清晨的圆坡顶,烟岚忙着收拾山的幕布,鸟雀在唱,野兔奔跑,林林总总的草木热热闹闹地展示晶莹的露珠。

  我闭上眼睛,温习一番我百看不厌的故园风物。当我张睁眼来,那一勾发着清辉的月牙晶莹依旧。40年前的清晨,我从故乡的圆坡顶下来,似乎我就长大了。追思终是梦里的一片沧海桑田,一眼之念,已是永远。我,就算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也还是圆坡顶上仰望残月的那个少年。

  ◎钟治德(作者单位: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