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一池荷

时间: 2021-08-2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09

  ◎ 刘 峰

  小院,因荷结缘,是在那一年的冬日黄昏。

  这一方小院,其实是后院,尚不足半亩,一遭砖墙砌就。平素,外祖母在里面莳花弄草,喂鸡种菜。日久年深,墙头就摇曳起了芦苇,斜阳下,颇有几分苍凉之感。

  下雨时,雨水顺着瓦脊泻下,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流向门前池塘,一半汇入院中小池。小池,不知何年形成,常年有水,不涸不溢,大雨时黄浊,天晴后清澈,外祖母用它浇花浣衣。远远望去,它淹没在野花野草丛里,不仔细找,很难觅见。

  那日傍晚,外祖母在池边洗藕,不知怎么地,一时没拿稳,那枝藕竟从老人家的手里兀自滑落,缓缓沉入池底。外祖母见了,连忙喊我拿竹笆来取。捞了好久,一直没捞到。无奈之下,她摆了摆手,说算了算了,也许是天意,就让它在此安家吧。

  没想到,奇迹发生在那个春天。那日清晨,外祖母又照例去池边洗衣,刚走到池边,就兴奋地喊我。我赶紧跑到她跟前。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发现一夜之间,池面竟浮起了两三片蒲扇大小的圆圆的青叶,是荷叶!我高兴得叫了起来,家人听见我的叫喊,都跑过来围观,仿佛过节一样热闹。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又跑到小池边,看见圆叶挺出了水面,在它们的正前方,蹿出几枝箭荷,枝枝指向碧空,仿佛爬满铜绿的小戟。

  荷香淡淡,在小院氤氲。令人振奋的是,不到一周时间,那一枝冬眠醒后的藕,在看不见的池底纵横驰骋,生出了一大丛碧绿,很快占据了半池,一发不可收拾。令人感动的是,过了不久,在亭亭玉立密密集集荷叶之间,竟伸出了好几枝荷花。粉色的花骨朵还未绽放,它特有的清香就开始在小院流淌,沁人肺腑。

  夏夜读书,荷香生凉。有月亮的夜晚,院里小虫唧唧,墙上月影悄移,一池荷色凝碧,微风拂来,莲叶轻翻,窸窸有声,珊珊可爱。荷香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有时读书困了,抛下书卷,沿着小池周围漫步,几圈下来,感觉身轻了,心静了,精神又来了。

  然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外祖母的荷叶茶。

  黎明时分,宿露未干。外祖母手持剪刀,悄无声息走进后院,沿着小池寻觅嫩荷。一旦发现,连同露水一起采下,嚓嚓嚓剪为寸段,然后上梯,铺在屋瓦上晒制,待太阳落山之际,将干茶收入茶罐,封存。

  不知不觉,高考来临,压力陡增。夏夜溽热,每当心烦意乱之际,外祖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间。她从茶罐里舀取一匙荷叶茶,先用温水滤一遍,接下来,用滚水冲泡,端至我面前。茶香袅袅里,只见茶片在盏中慢慢舒展开来,仿佛玉蝶曼舞,只见茶汤渐渐成碧,香气开始在书房缭绕。拾盏,啜一口,清咽润喉,唇齿留香,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

  与莲心茶比起来,荷叶茶一点也不苦,非但不苦,而且还带有一丝甜,有一丁点儿薄荷方糖的味道,让人回味悠长——外祖母真可谓用心良苦!

  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然,对于荷叶茶,我没有像古人那样牛饮,但仍是一盏下来,又接一盏。越饮,心里越通透,越清凉,越畅快。

  特别是下雨天,一盏荷叶茶在手,于香气袅袅里,心更专注,读而有味。雨中,有雨打屋瓦声,有雨滴荷叶声,有雨泻小池声。特别是荷上雨,别有一番韵味,飞珠溅玉,弹在心坎,半酥半麻,是醉非醉。此时读书,字字入心,行行入理,篇篇入情,过目不忘,此情此境,刻骨铭心,一辈子。

  一直到外地读大学、参加工作,每一年夏天,外祖母仍不忘给我邮寄荷叶茶。那个夏日,当我收到一大包荷叶茶时,同时也收到了外祖母逝世的消息。为了给我采制一罐荷叶茶,风烛残年的她,于黎明时分,挣扎着从床上爬起,不顾母亲的劝阻,踩着露水,蹒跚至小池边,一手拄拐仗,一手颤抖着采摘。采采歇歇,歇歇采采,直到晨曦落在墙头的芦苇上,栖在她满头的霜发间,她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只当是纪念吧!

  当我赶至老家时,外祖母已上山了。母亲说,是老人家不让告诉的,担心影响我的工作与学习。徜徉小院,睹物思人,心空空如也。面朝一池寂寞的莲叶荷花,想到今后再也见不到外祖母的身影,我的泪水默默地流了下来。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老家。由于村庄即将拆迁,老屋连同小院,将不复存在。那一刻,我走进小院,与小池作最后的告别。满池的荷叶荷花,一如初年。泪眼朦胧里,我仿佛看到了慈爱的外祖母,看见了那一枝从她手心滑落的雪藕,又嗅到了一盏盏荷叶茶的芬香,那一缕缕永恒的爱,袅袅不绝……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小院一池荷

  ◎ 刘 峰

  小院,因荷结缘,是在那一年的冬日黄昏。

  这一方小院,其实是后院,尚不足半亩,一遭砖墙砌就。平素,外祖母在里面莳花弄草,喂鸡种菜。日久年深,墙头就摇曳起了芦苇,斜阳下,颇有几分苍凉之感。

  下雨时,雨水顺着瓦脊泻下,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流向门前池塘,一半汇入院中小池。小池,不知何年形成,常年有水,不涸不溢,大雨时黄浊,天晴后清澈,外祖母用它浇花浣衣。远远望去,它淹没在野花野草丛里,不仔细找,很难觅见。

  那日傍晚,外祖母在池边洗藕,不知怎么地,一时没拿稳,那枝藕竟从老人家的手里兀自滑落,缓缓沉入池底。外祖母见了,连忙喊我拿竹笆来取。捞了好久,一直没捞到。无奈之下,她摆了摆手,说算了算了,也许是天意,就让它在此安家吧。

  没想到,奇迹发生在那个春天。那日清晨,外祖母又照例去池边洗衣,刚走到池边,就兴奋地喊我。我赶紧跑到她跟前。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发现一夜之间,池面竟浮起了两三片蒲扇大小的圆圆的青叶,是荷叶!我高兴得叫了起来,家人听见我的叫喊,都跑过来围观,仿佛过节一样热闹。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又跑到小池边,看见圆叶挺出了水面,在它们的正前方,蹿出几枝箭荷,枝枝指向碧空,仿佛爬满铜绿的小戟。

  荷香淡淡,在小院氤氲。令人振奋的是,不到一周时间,那一枝冬眠醒后的藕,在看不见的池底纵横驰骋,生出了一大丛碧绿,很快占据了半池,一发不可收拾。令人感动的是,过了不久,在亭亭玉立密密集集荷叶之间,竟伸出了好几枝荷花。粉色的花骨朵还未绽放,它特有的清香就开始在小院流淌,沁人肺腑。

  夏夜读书,荷香生凉。有月亮的夜晚,院里小虫唧唧,墙上月影悄移,一池荷色凝碧,微风拂来,莲叶轻翻,窸窸有声,珊珊可爱。荷香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有时读书困了,抛下书卷,沿着小池周围漫步,几圈下来,感觉身轻了,心静了,精神又来了。

  然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外祖母的荷叶茶。

  黎明时分,宿露未干。外祖母手持剪刀,悄无声息走进后院,沿着小池寻觅嫩荷。一旦发现,连同露水一起采下,嚓嚓嚓剪为寸段,然后上梯,铺在屋瓦上晒制,待太阳落山之际,将干茶收入茶罐,封存。

  不知不觉,高考来临,压力陡增。夏夜溽热,每当心烦意乱之际,外祖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间。她从茶罐里舀取一匙荷叶茶,先用温水滤一遍,接下来,用滚水冲泡,端至我面前。茶香袅袅里,只见茶片在盏中慢慢舒展开来,仿佛玉蝶曼舞,只见茶汤渐渐成碧,香气开始在书房缭绕。拾盏,啜一口,清咽润喉,唇齿留香,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

  与莲心茶比起来,荷叶茶一点也不苦,非但不苦,而且还带有一丝甜,有一丁点儿薄荷方糖的味道,让人回味悠长——外祖母真可谓用心良苦!

  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虽然,对于荷叶茶,我没有像古人那样牛饮,但仍是一盏下来,又接一盏。越饮,心里越通透,越清凉,越畅快。

  特别是下雨天,一盏荷叶茶在手,于香气袅袅里,心更专注,读而有味。雨中,有雨打屋瓦声,有雨滴荷叶声,有雨泻小池声。特别是荷上雨,别有一番韵味,飞珠溅玉,弹在心坎,半酥半麻,是醉非醉。此时读书,字字入心,行行入理,篇篇入情,过目不忘,此情此境,刻骨铭心,一辈子。

  一直到外地读大学、参加工作,每一年夏天,外祖母仍不忘给我邮寄荷叶茶。那个夏日,当我收到一大包荷叶茶时,同时也收到了外祖母逝世的消息。为了给我采制一罐荷叶茶,风烛残年的她,于黎明时分,挣扎着从床上爬起,不顾母亲的劝阻,踩着露水,蹒跚至小池边,一手拄拐仗,一手颤抖着采摘。采采歇歇,歇歇采采,直到晨曦落在墙头的芦苇上,栖在她满头的霜发间,她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只当是纪念吧!

  当我赶至老家时,外祖母已上山了。母亲说,是老人家不让告诉的,担心影响我的工作与学习。徜徉小院,睹物思人,心空空如也。面朝一池寂寞的莲叶荷花,想到今后再也见不到外祖母的身影,我的泪水默默地流了下来。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老家。由于村庄即将拆迁,老屋连同小院,将不复存在。那一刻,我走进小院,与小池作最后的告别。满池的荷叶荷花,一如初年。泪眼朦胧里,我仿佛看到了慈爱的外祖母,看见了那一枝从她手心滑落的雪藕,又嗅到了一盏盏荷叶茶的芬香,那一缕缕永恒的爱,袅袅不绝……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等报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