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最新散文集。在这本意味隽永的集子中,作家以一贯的冷静和深刻,直面人生中的众多真命题,以其诙谐有趣的思考,道出了他对现实与人生的独到理解。 在梁晓声笔下,人们歌之咏之的人间,处处呈现出丰饶而多维的镜像。在那生活的潮汐里,不时涌动着晶莹的浪花,亮丽着我们的双眼。它灵动中带着欢歌,静谧中携着思索,从幽碧的绿野中走来,向着无尽的远方奔腾而去,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愁苦,也有幸福。在这个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我”则和芸芸众生一样,为了心中理想,不懈地打拼着、奋斗着,于这个深邃而博大的人世间,顽强地刻录下一行行攀登的足迹——孤独时的探求,彷徨中的奋起,顿悟时的释然,成功后的甜蜜……在每一场生命情境中,都曾留下一个个坚强跋涉者的身影。 作家于书中,谈亲情、友情、爱情,道岁月中的风雨沧桑,叙凡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亦不时通过寻常小事,观照现实,检视自己的灵魂世界。与共和国同龄的梁晓声,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虽都目不识丁,但在教育儿女问题上,却观点各异。父亲崇尚劳力,期望儿女长大后,能靠一身力气吃饭。而母亲却主张,让孩子们多学文化,靠知识改变命运。幸运的是,父亲因为长年奔波在外,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责无旁贷落在了母亲身上。于是,母亲经常给儿时的梁晓声讲传统戏剧和评书里的桥段,不经意间,在他幼小的心田栽下了一棵文学的种子。多年以后,梁晓声终成作家,客居北京,父母却先后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中,他把对父母的思念和养育之情,全悉倾注在患病的哥哥身上,希望通过自己悉心的照料,让自己的大哥早日康复,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回首往昔,亲情维系着一家人的命运,它没有因为时间和地域的改变而式微,相反,却在历久弥新中,让这种朴素的情感,一步步得以升华。从父母不辞劳苦抚育“我”长大,到中年的“我”义不容辞照顾哥哥,梁晓声以春风化雨般的质朴之语,热切表达出对人间真情的殷殷向往,并谆谆告诫我们,人间自有真情在,请且行且珍惜,不论世界如何纷繁多变,人生又有着几多波澜,务必要保持一分清醒,不负韶华,在只争朝夕中去活出一个通透洒脱的自己。 莫说世道多变幻,最爱人间有温情。梁晓声说道人间、论议清醒,总在睿智中葆有着一分深刻。他除了注重从烟火生活中采撷素材,以佐证他的观点之外,还善于从传统文化的层面,从精深的史料话题中获得灵感,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洞悉世间万象。他刚柔相济的大笔,描尘世百态,绘大千世界万种风情。那无处不在的思想张力,如春风拂面,温润着我们的心田,将世间的真、善、美,热情洋溢地呈现在笔端。而对隐匿于中的假、恶、丑,则每每予以深切的揭示。如他说“四十而不惑”,就从孔子的立场出发,阐释了这句话的真义,言话中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梁晓声认为,如今现实中的许多人,却偏偏把这位先哲的意思理解反了。他们到了四十岁,面对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不顺心,不是冷静下来,客观分析自身的不足,而是这也慨叹那也埋怨,总觉得自己这也没得到那也没成功,内心反而开始迷惘了。由孔夫子的不惑,到普罗众生的迷惑,一扬一抑间,梁晓声解读得分外透彻。颇具幽默感的是,梁晓声还由此生发开去,寄语一个个贤内助们,要看管好这些始“惑”的另一半,“不但要考察他们在你们面前的家庭中的表现如何,也要考察他们在别人眼中在家庭以外究竟是怎样的……” 梁晓声摒去世间喧嚣,怀揣淡定安然的文学初心,以其作家的古道热肠、哲人般的深厚寓意,用此情温暖人间的题旨,解读人生,说道人情世事,诠释出这样一个普世的道理:人生中最曼妙的风景,是保持内心的淡定和从容;而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豁达之中,保持一分难得的清醒。 ◎ 黄东光(作者作品散见《湖南日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