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唱好“双城记” 落实任务共建经济圈

时间: 2021-10-22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77

  近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面向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到“十四五”期末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成渝地区制订了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求

  发展目标是战略定位的具体体现,也是行动的指南。围绕战略定位确定发展目标,是引导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纲要》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安排,既立足发展实际,又突出定位要求,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对成渝地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求。

  聚焦增强实力。《纲要》围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重点,确定了区域协同的创新体系等发展目标,并立足成渝地区发展实际,确定了以现代化交通体系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的“补短板”目标,牢固确立了通过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目标导向。

  聚焦激发活力。《纲要》围绕“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定位,聚焦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制约,以营商环境、市场体系建设和制度型高水平开放为重点,确定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以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的目标导向。

  聚焦提升影响力。《纲要》突出成渝“双核”和中小城市密集的特点,围绕“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提出到2035年,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的发展目标,并在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在彰显区域特色、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础上,以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引领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扎实有序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任务是落实目标的重要实践。《纲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壮大动力、激发活力、发挥潜力,从空间格局、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消费提升、生态保护、改革开放、城乡融合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安排。

  突出高质量空间。一是构建“双核引领”的城镇格局。“双核”是成渝地区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依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作为超大城市的重庆主城和成都常住人口十年间大幅增长,同时经济首位度也有所提高,但县城短板弱项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纲要》提出了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提升重庆成都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等重点任务,以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增强辐射带动、促进协同发展,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二是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纲要》以提升内外联通水平为导向,以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提出了打造航空门户枢纽、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等任务,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突出高水平供给。一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拥有西部最好的科教资源,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强。《纲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重点任务,使创新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动力,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的重要创新源。二是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汽车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存在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产业开发开放平台合作不足等问题。为此,《纲要》提出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任务,以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强劲有力的双城经济圈。三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成渝地区拥有大量有吸引力的特色消费资源,重庆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成都进驻的全球品牌首店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纲要》提出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等重点任务,旨在推动消费供给持续升级,把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培育和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的重要“试验田”。

  突出高品质生活。一是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的基础和重要前提。《纲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提出了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等重点任务。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针对民生保障能力薄弱的短板,《纲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确定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协同化、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等重点任务。近来,成渝地区在户籍迁移便利化和居住证互认互通、社会保险协同认证、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

  突出深层次改革。一是打造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一招”。为此,《纲要》提出了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强大力量。二是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庆、成都两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起步较早,有着良好的基础。《纲要》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提出了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任务,努力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十四五”期间和到2035年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引,将这些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是扎实有序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实践。

  (作者:史育龙,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聚焦重点唱好“双城记” 落实任务共建经济圈

  近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面向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到“十四五”期末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成渝地区制订了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求

  发展目标是战略定位的具体体现,也是行动的指南。围绕战略定位确定发展目标,是引导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纲要》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安排,既立足发展实际,又突出定位要求,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对成渝地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求。

  聚焦增强实力。《纲要》围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重点,确定了区域协同的创新体系等发展目标,并立足成渝地区发展实际,确定了以现代化交通体系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的“补短板”目标,牢固确立了通过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目标导向。

  聚焦激发活力。《纲要》围绕“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定位,聚焦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制约,以营商环境、市场体系建设和制度型高水平开放为重点,确定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以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的目标导向。

  聚焦提升影响力。《纲要》突出成渝“双核”和中小城市密集的特点,围绕“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提出到2035年,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的发展目标,并在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在彰显区域特色、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础上,以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引领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扎实有序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任务是落实目标的重要实践。《纲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壮大动力、激发活力、发挥潜力,从空间格局、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消费提升、生态保护、改革开放、城乡融合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安排。

  突出高质量空间。一是构建“双核引领”的城镇格局。“双核”是成渝地区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依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作为超大城市的重庆主城和成都常住人口十年间大幅增长,同时经济首位度也有所提高,但县城短板弱项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纲要》提出了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提升重庆成都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等重点任务,以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增强辐射带动、促进协同发展,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二是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纲要》以提升内外联通水平为导向,以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提出了打造航空门户枢纽、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等任务,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突出高水平供给。一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拥有西部最好的科教资源,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强。《纲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重点任务,使创新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动力,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的重要创新源。二是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汽车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存在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产业开发开放平台合作不足等问题。为此,《纲要》提出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任务,以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强劲有力的双城经济圈。三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成渝地区拥有大量有吸引力的特色消费资源,重庆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成都进驻的全球品牌首店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纲要》提出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等重点任务,旨在推动消费供给持续升级,把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培育和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的重要“试验田”。

  突出高品质生活。一是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的基础和重要前提。《纲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提出了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等重点任务。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针对民生保障能力薄弱的短板,《纲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确定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协同化、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等重点任务。近来,成渝地区在户籍迁移便利化和居住证互认互通、社会保险协同认证、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

  突出深层次改革。一是打造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一招”。为此,《纲要》提出了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强大力量。二是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庆、成都两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起步较早,有着良好的基础。《纲要》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提出了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任务,努力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十四五”期间和到2035年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引,将这些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是扎实有序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实践。

  (作者:史育龙,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