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车

时间: 2021-11-0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384

  父亲的第一辆车是他自已“造”的。我没见过,但因他常常讲起,我像熟悉车上的每个零件。

  那是孩子玩的滑板车。一块木板,三个滑轮,钉子钉,铁丝绑,便是他童年时大气豪华的“交通工具”。从家到学校,路程不远,有着不少坡坡坎坎。乘着“专车”上学去,惹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同村的马六叔自小成了他的跟屁虫。上坡路,人拖车;平路,一人坐车一人推;下路时,两人紧贴得像一个人。父亲坐前面,双手握木板,双脚蹬前端滑轮两侧的“耳朵”,马六叔在后面搂紧父亲腰,双脚时而悬在空中时而擦着地皮,车自动滑行,越来越快,车上的人扯着嗓子叫喊:“让开,让开!”

  求生计开始,父亲骑过的自行车他自己都数不清,也炼出了杂技般的骑车水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食品站的肉铺上班,离家四公里路程,常常得起早贪黑,他一心想有一辆自行车。新车太贵,就在亲戚家花了五块钱,买了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在响的破车。搬回家,自己动手修,成为了他上下班的坐骑。后来,他不停换车,多数是旧车,买过不少新车,无论哪种车,一上他的手,都可以玩得炉火纯青,还常常和马六叔比赛自行车攀爬陡坡。

  那个年代有自行车的人不多,回家路上常常遇到搭车的熟人。一天傍晚,从镇上出发时,我坐车前杠,幺叔坐车尾货架。刚骑出不远,遇到要搭车的彭三,他瘦,就和幺叔挤在一起。天色渐暗,我催促着父亲骑快点,可他偏偏却停车了。以为他骑累了要歇歇,原来,他在等刚才超过的那个背着小孩走得费力的路人。素不相识,父亲却载上他们同行。但车子都装了四个人,哪里还坐得下呢?父亲挠挠脑袋,想出了办法:我被挤到车前龙头上悬坐,彭三和那个孩子挤在前杠,路人坐在后面,幺叔站在货架扶紧父亲的肩膀。车又启动,我耳畔是呼呼的声音,那是父亲喘着粗气,那是风在加油。这般车技值得喝彩,但如今想来,是多么的不安全啊。

  父亲退休后置办了一辆“旅游车”,载着母亲游山玩水。说是“旅游车”,其实是机动三轮车,本是载货的,父亲到车行进行了一番改装,加固了厢体的护栏,确保人坐在货厢安全;安装了玻璃窗,能遮风挡雨躲太阳;篷顶罩着布帘,帘上的绣花从不凋谢……从此,这成了母亲的专车,父亲是专职驾驶员。嘟嘟嘟,喇叭一响,油门一轰,老俩口春游鼎山赏花,夏至四面山避暑,悠哉游哉,其乐融融。

  父亲坐上我开的车,左右都是不舒服。一会儿嫌关着窗空气闷,一会儿抱怨堵车时心里慌,尽管这样,他还是时不时叹气:“我还是该在年轻时去考个驾照,也可以帮着开开车了。”

  我明白,想开汽车,才是父亲真正的心愿。

  ◎ 施崇伟(作者作品散见《精神文明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父亲与车

  父亲的第一辆车是他自已“造”的。我没见过,但因他常常讲起,我像熟悉车上的每个零件。

  那是孩子玩的滑板车。一块木板,三个滑轮,钉子钉,铁丝绑,便是他童年时大气豪华的“交通工具”。从家到学校,路程不远,有着不少坡坡坎坎。乘着“专车”上学去,惹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同村的马六叔自小成了他的跟屁虫。上坡路,人拖车;平路,一人坐车一人推;下路时,两人紧贴得像一个人。父亲坐前面,双手握木板,双脚蹬前端滑轮两侧的“耳朵”,马六叔在后面搂紧父亲腰,双脚时而悬在空中时而擦着地皮,车自动滑行,越来越快,车上的人扯着嗓子叫喊:“让开,让开!”

  求生计开始,父亲骑过的自行车他自己都数不清,也炼出了杂技般的骑车水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食品站的肉铺上班,离家四公里路程,常常得起早贪黑,他一心想有一辆自行车。新车太贵,就在亲戚家花了五块钱,买了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在响的破车。搬回家,自己动手修,成为了他上下班的坐骑。后来,他不停换车,多数是旧车,买过不少新车,无论哪种车,一上他的手,都可以玩得炉火纯青,还常常和马六叔比赛自行车攀爬陡坡。

  那个年代有自行车的人不多,回家路上常常遇到搭车的熟人。一天傍晚,从镇上出发时,我坐车前杠,幺叔坐车尾货架。刚骑出不远,遇到要搭车的彭三,他瘦,就和幺叔挤在一起。天色渐暗,我催促着父亲骑快点,可他偏偏却停车了。以为他骑累了要歇歇,原来,他在等刚才超过的那个背着小孩走得费力的路人。素不相识,父亲却载上他们同行。但车子都装了四个人,哪里还坐得下呢?父亲挠挠脑袋,想出了办法:我被挤到车前龙头上悬坐,彭三和那个孩子挤在前杠,路人坐在后面,幺叔站在货架扶紧父亲的肩膀。车又启动,我耳畔是呼呼的声音,那是父亲喘着粗气,那是风在加油。这般车技值得喝彩,但如今想来,是多么的不安全啊。

  父亲退休后置办了一辆“旅游车”,载着母亲游山玩水。说是“旅游车”,其实是机动三轮车,本是载货的,父亲到车行进行了一番改装,加固了厢体的护栏,确保人坐在货厢安全;安装了玻璃窗,能遮风挡雨躲太阳;篷顶罩着布帘,帘上的绣花从不凋谢……从此,这成了母亲的专车,父亲是专职驾驶员。嘟嘟嘟,喇叭一响,油门一轰,老俩口春游鼎山赏花,夏至四面山避暑,悠哉游哉,其乐融融。

  父亲坐上我开的车,左右都是不舒服。一会儿嫌关着窗空气闷,一会儿抱怨堵车时心里慌,尽管这样,他还是时不时叹气:“我还是该在年轻时去考个驾照,也可以帮着开开车了。”

  我明白,想开汽车,才是父亲真正的心愿。

  ◎ 施崇伟(作者作品散见《精神文明报》等报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