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来到监所之后有些迷茫,觉得这里艰苦、枯燥,整天和服刑改造人员打交道。但我却认为监所工作不但能守护‘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还承担着维护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新生的希望的责任……这种使命,光荣且伟大。”2012年9月,首届全国监所检察业务能手、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六部主任何涛在首届全国监所检察业务标兵分享会上分享着他平时学习和参加比赛的心得,畅谈作为监所人的使命和荣耀。 台下,张光利聚精会神地聆听,每个词、每句话都犹如一剂剂强心针给予他力量。 2010年7月,张光利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2011年2月被调整到监管场所一线工作。他曾有过迷茫,但那场分享会让他心中逐弱的光越来越亮。“分享会让我萌生出一定要薪火相承,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力量,给予服刑人员更多帮助和温暖的意愿,坚定了我扎根‘高墙内’、做他人人生至暗时刻‘点灯者’的职业信念。”他感叹道。 点一盏灯,守护好刑事司法最后一公里 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刑期,如果出现刑期错误问题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对司法机关的信任,也会影响到他们在劳动改造中的表现。 2017年,刚被派驻到渝州监狱的张光利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申诉案件。 在该监狱服刑的董某良发现自己的刑期出现错误,考虑到这个事情非常复杂,可能申诉无望,董某良已经明显出现因不服原判产生抗改情绪的情况。 张光利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对董某良进行约谈,并进行了初查。他发现,该案由于关涉川渝两地两级四家法院启动审监程序重新审判,甚至涉及纠错程序停摆的问题,因此在地域限制、协调联合、时间等多方面存在掣肘。“这难度不小啊!”作为新手的张光利接手此案,同事们都不免为他捏了把汗。 “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应当得到良好维护,我们检察官是高墙内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卡,疏忽不得。”张光利从早到晚,从日出到星辰,他是用7天时间,将罪犯服刑档案材料、历次判决文书、法院回复材料、沟通协调材料一字不落翻了个遍,对整个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这个案子的症结在于程序复杂、耗时过长,涉及多家单位多家部门、中间环节多,不利于案件的快速纠正。”抓住牛鼻子后,他创新性地提出,由罪犯服刑所在地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直接办理的高效纠错机制。 接下来,张光利充分运用驻狱检察官贴近申诉、明晰全案事实的优势,多次与相关检察机关、法院函询电话沟通联系,在法院明确复函不采纳检察意见的情况下,二度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详实列明该院原判决所依据的前罪判决已经改判的证据材料,充分阐释该案应当启动再审程序的法律规定。通过明朗的事实与释明的法律规定,法院最终诚心采纳检察建议,时隔七年重审此案,最终为董某良依法减少刑期2年1个月18天,司法公正得以捍卫。 “是您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正义,没有您,我的案件不可能得到改判,今后我一定积极改造,洗心革面,争取早日出狱。”董某良满含泪光对张光利说。 点一盏灯,驱散服刑人员心中的阴霾 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是罪犯,高墙内的服刑人员多是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位而造成的,他们中很多人都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更看不到重生的希望。如何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将他们改造好,重拾对社会的信任,张光利这么多年来直面挑战。 “只有真正关心他们,用真心、耐心、诚心打动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消融他们心中矗立的冰山,挽救跌落深渊的灵魂,承托起他们新生的希望。”这不仅是张光利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行动指南。 2018年6月初,张光利接到服刑人员王某元的约见请求,看到眼前这个比自己还要小五六岁的阳光帅气小伙子,他有些吃惊,王某元青春的脸庞和监狱的环境是如此格格不入。 经过深入交谈,张光利得知,王某元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长期缺少管教和关爱,初中便辍学了。后因交友不慎犯过一次盗窃罪,刑满后,又在一次替朋友出头,挣面子时一时意气杀了人,最终酿成大错。 “他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他平时和其他罪犯关系怎么样?”张光利向王某元的管教民警详细询问关于他的一点一滴,还调取王某元的服刑改造档案、案件原始判决等资料仔细审查。张光利发现王某元前犯盗窃罪时其未满十八周岁,系未成年,根据法律规定不应认定为累犯,法院判决确有错误。 于是张光利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办案单位,并移送案件线索,一次、两次、三次……三个月、五个月、八个月……辗转奔波,最后他转换思路,收集好相关的证据材料联系王某元近亲属直接到法院进行了申诉。终于,一年四个月后,经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王某元的无期徒刑被依法改判为有期徒刑十五年。 张光利将判决送到王某元手中的时候,王某元颤抖着双手,哽咽着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也是一个被关心、被在乎的人,谢谢您!” 之后他还联系到王某元在外打工的母亲来监狱里面探监,与王某元进行亲情电话。“孩子你一定安心服刑改造,妈妈在外面等你回来,一切都好好的啊。”隔着玻璃涌动的亲情和温暖,让电话两端的母子都潸然泪下。 在去年的巡回检察中,张光利再次见到王某元,王某元激动地说:“张检察官,我现在当上监狱的卫生员了,努力学习了大量的医疗卫生知识,想出去之后做护理工作,用自己的双手赎罪。” 点一盏灯,照耀最初的职业信念 派驻期间,张光利积极列席监狱的狱情分析会和评审会,及时掌握狱情犯意,并与监管场所建立了重大情况信息通报机制、安全管理联防联控机制,用制度夯实派驻检察基础,用制度守护好刑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派驻检察工作责任重、压力大,每一天都有一种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觉。”张光利谈到那次的经历感叹到。 2018年8月,一贯表现较好的无期徒刑服刑人员叶某一改常态,短短一周内,多次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言语、肢体冲突,被严管后,还嚷着“不想活了”,用头撞墙,意图自伤自残,问题十分棘手。监狱便按照监管场所与派驻检察室安全管理联防联控机制的要求将这一情况通报了检察机关。 随后,张光利便主动找其谈心。一开始叶某冷漠不已,一轮轮眼神交锋下来,仍旧一言不发。张光利倒也耐心十足,上午不说,下午再跑一趟,今天不行,明天再继续。这样反复3天后,叶某的心门总算被打开,缓缓吐露,原来,他相依为命多年F的父亲前段时间因病去世,他很自责没能尽孝送终,觉得父亲走了,他一个人活下去没有意义。 张光利一次又一次和叶某交谈,语重心长地对叶某说:“你在天堂的父亲肯定不愿意看到你自暴自弃,在服刑期间的任何法律问题,你都可以问我,表现好了可以争取减刑,早日出去,才是你父亲期望的。”叶某望着一脸真诚的张光利,眼里闪烁着泪花,沉沉地点点头,“我不自杀了,听您的,我要好好改造。” “虽然叶某已经口头放弃自杀的念头,但也必须加强对他的管控,预防其自杀。”张光利同时按照规定监督监狱民警通过加带械具、搜身检查等加强对该犯的管控,落实包夹措施、板块移动、加强夜间等重点时段巡查、加强危险品管理等规定。 在检察机关和监管场所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化解了一起可能发生的监管事故。 “要想实现最初的职业信念,就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这个事情让张光利深刻地体会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法条多、散、乱,从事执检工作伊始,很容易存在对相关规定不熟、凭经验办事的问题。他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看守所检察手册》,407页的篇幅,将看守所相关法律法规细分为十八个章节。 “这本书将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条文进行分类汇总,各种详细规定一目了然,对于我这样派驻工作的新人非常有用,俨然成为看守所检察的常备工具书。”该院检察官助理朱小霞介绍称。 为解决影响减刑幅度情节规定多、案件类型混杂、时间要素交织等问题,他还创新提出《罪犯减刑情节审查一览表》和《减刑间隔时间一览表》,将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的减刑规定,浓缩在两张表上,极大提升了案件审查效率和质量。近期成功办理并获法院改判的李某刚减刑裁定错误案,均是这两张表提升了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之功,李某刚被依法减少刑期9年9个月。 除此之外,他还深入钻研,为解决多次违规、严重违规罪犯是否可以认定为“确有悔改表现”的标准问题。他以详实准确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充分释法说理,向监狱发出检察建议书,并与监狱一道出台违规罪犯提请减刑的细化标准的规定,解决监管一线干警执法困惑和执法担忧。该案在2020年被高检院评为减假暂条线中全国仅有的9件之一的精品案件。 辗转十余年,张光利已经从新手小白,摇身一变成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这一切都源于数年来的坚守、努力和拼搏。他扎根监管场所一线十年,办理各类刑事执行监督案件1200余件、刑事执行领域职务犯罪侦查案件10余件,所办案件被评为“全国书面提出检察建议精品案件”“全国巡回检察精品案件”“全国刑事执行检察和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精品案件”,个人连续两届荣获全市刑事执行检察“业务标兵”称号,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所在办案组获集体三等功一次、集体嘉奖三次;撰写调研材料获高检院、市政法委二等奖、三等奖等;入选高检院首批巡回检察人才库;2016年被评为全市检察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张光利说,作为一名执检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奉献。多年来,张光利检察官深耕刑事执行检察领域,做到日拱一卒,每日精进,终于成为刑事执行领域的行家里手,兑现了最初的职业信念。他总是说:“我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我一定是最踏实的那一个,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通讯员 蒲昌迅 王喜凡 记者 舒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