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光明

时间: 2022-01-21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8579

追寻光明

——罗翔《法治的细节》读后

新年的第一个月,我推荐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的《法治的细节》。这本书是罗翔的法学随笔集,包括法律与道德、法理的思辨、正义的实现、性刑法、读经典、对话、后记等篇章。

《法治的细节》至少有“有金句、弱传播、符号化、懂文学”这四大看点。

一篇讲话,或者一篇文章,倘若有一两句流传于世的金句,一定会被人记住,奉为经典。《法治的细节》中金句遍地都是。罗翔,是金句的段子手。

在法治的认识方面,罗翔认为,法治只是治理社会的次优选择,或者最不坏的选择。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

这些金句,因其独特的认知、深刻的内涵,而熠熠生辉。不管是对于学习法律的学子,还是关注法治的大众,无疑都有启示意义——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关于为人处世,罗翔也是卓尔不凡的高见。他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

因为学习刑法,目睹了形形色色的犯罪,罗翔对人性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直面人性的幽暗之后,他没有消沉、悲观,依然心怀光明,愿意做一名引人进入法学殿堂的虔诚的门童。

所谓弱传播,就是一个观点——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就是舆论世界的强者。你要成为舆论世界的强者,就要和现实世界的弱者发生关联。或者说,你要放低姿态,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凡人、草根。

《法治的细节》全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罗翔无比谦抑的人格。在书中,他展现了时刻不忘反思,善于反观内心,追寻内心道德法则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他十分推崇一个人,那就是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研究,对其学说的研读,对其观点的引用,贯穿了全书,也为全书定下了谦抑的基调。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他一生都在从事爱智之学,检察自己,检察他人。罗翔认为,如苏格拉底一样的智者,尚且如此。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应该承认无知,低调,谦虚,愿意为某种事业卑微地活着。

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一文中,他更是直言不讳:“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如同苏格拉底,因为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最有智慧。

面对“一夜走红”,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为此居功自傲,有任何的优越感。相反,他十分清醒,觉得自己只是被运气砸中,是命运之手将他推到了不配有的高度。

他坦言,自己是法学殿堂的门童,其所作所为,是邀请大家与人类伟大的先贤对话,感受人类群星的璀璨,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庸碌,思考法治真正的要义。

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学家,自称法学的门童,这让多少动辄标榜著名法学家身份的教授情何以堪。

一个“门童”,足见其对自己的低看,而正是自己对自己的低看,让亿万网友对他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他以平等分享者的身份、朋友式的调侃,拨动了网络上最无名的普通网民的心弦,以法之名紧紧凝聚在一起,享受智慧的甘霖,享受求知的乐趣。

标签就像商品的商标。罗翔也有自己的标签。

在罗翔所举案例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加害人叫“张三”。这个张三无恶不作,在案例中犯下的事可以说罄竹难书,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法外狂徒张三”。这个词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一提起张三,便知是罗翔。

罗翔无意中的取名,让张三这个虚拟的人物,几乎是众人皆知。如果用一种常识解释,我认为,是符号化的传播,特别是被贴上“法外狂徒”的标签之后,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标签化、符号化,最利于传播,符合传播之道。如果说,罗翔每次举例,都是不同的人名。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后天王五,大后天赵六,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泯然众人矣。

符号化传播,常用于一些正面典型的宣传。这些被赋予的正面标签,通常揭示了典型的高尚人格与独特价值,成为引领人追寻的一种精神力量。

同时,重复,重复,重复,是强化记忆的不二法门。当我们一次次听到张三这个人时,便无形中强化了对罗翔的记忆。

文学是心学,最容易走进人的内心。又因为共情,而拥有了战胜时光的密码,成为畅行人类历史的共同记忆。

《法治的细节》是一本法学随笔集,读起来很轻松,特别是所举的法律案例、法治时评,展现了人性的幽暗,写尽世间的百态,正合适岁月静好中的你,拓展一下对人性认知、社会认知的深度。

这本书,可以拓展你的认知。让你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让你在书外,遏制住恶的欲望。

我曾在线看过罗翔的网课直播,看着不断涌入的听众,某一刻我觉得感动,感动于一门相对枯燥的刑法,被他讲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充满哲思,吸引了成千上万上亿的人围观。这是法学之幸,更是无数法考人的幸运。原来,刑法还可以这么好玩!

作为法律人,我们深知:法条本身是冰冷的、晦涩的,一经制定就是滞后的。如果法条不能和社会大众发生关联,与他们扯上关系,法条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而没有走进人们的内心。但是,如果只是硬性灌输,又显得无比枯燥,乏味至极,令人提起就头大,敬而远之。

如何做到既高深又通俗,既专业又浅显,是非常考验人的。因为,人通常只善于一种话语表达方式。

罗翔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法学家,其在刑事普法、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培树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其教学和科研。

一个法学家成熟的标志,就是大量法学随笔的出现。如果说法学论文更多的是用于象牙塔内的研学,法学随笔则将通俗易懂的法律推向了大众。

法学家的心路历程,因为文学手法的应用,因为讲故事的方式,更能直击人心,引起共鸣,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 李立峰(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追寻光明

追寻光明

——罗翔《法治的细节》读后

新年的第一个月,我推荐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的《法治的细节》。这本书是罗翔的法学随笔集,包括法律与道德、法理的思辨、正义的实现、性刑法、读经典、对话、后记等篇章。

《法治的细节》至少有“有金句、弱传播、符号化、懂文学”这四大看点。

一篇讲话,或者一篇文章,倘若有一两句流传于世的金句,一定会被人记住,奉为经典。《法治的细节》中金句遍地都是。罗翔,是金句的段子手。

在法治的认识方面,罗翔认为,法治只是治理社会的次优选择,或者最不坏的选择。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

这些金句,因其独特的认知、深刻的内涵,而熠熠生辉。不管是对于学习法律的学子,还是关注法治的大众,无疑都有启示意义——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关于为人处世,罗翔也是卓尔不凡的高见。他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

因为学习刑法,目睹了形形色色的犯罪,罗翔对人性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直面人性的幽暗之后,他没有消沉、悲观,依然心怀光明,愿意做一名引人进入法学殿堂的虔诚的门童。

所谓弱传播,就是一个观点——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就是舆论世界的强者。你要成为舆论世界的强者,就要和现实世界的弱者发生关联。或者说,你要放低姿态,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凡人、草根。

《法治的细节》全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罗翔无比谦抑的人格。在书中,他展现了时刻不忘反思,善于反观内心,追寻内心道德法则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他十分推崇一个人,那就是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研究,对其学说的研读,对其观点的引用,贯穿了全书,也为全书定下了谦抑的基调。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他一生都在从事爱智之学,检察自己,检察他人。罗翔认为,如苏格拉底一样的智者,尚且如此。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应该承认无知,低调,谦虚,愿意为某种事业卑微地活着。

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一文中,他更是直言不讳:“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如同苏格拉底,因为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最有智慧。

面对“一夜走红”,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为此居功自傲,有任何的优越感。相反,他十分清醒,觉得自己只是被运气砸中,是命运之手将他推到了不配有的高度。

他坦言,自己是法学殿堂的门童,其所作所为,是邀请大家与人类伟大的先贤对话,感受人类群星的璀璨,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庸碌,思考法治真正的要义。

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学家,自称法学的门童,这让多少动辄标榜著名法学家身份的教授情何以堪。

一个“门童”,足见其对自己的低看,而正是自己对自己的低看,让亿万网友对他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他以平等分享者的身份、朋友式的调侃,拨动了网络上最无名的普通网民的心弦,以法之名紧紧凝聚在一起,享受智慧的甘霖,享受求知的乐趣。

标签就像商品的商标。罗翔也有自己的标签。

在罗翔所举案例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加害人叫“张三”。这个张三无恶不作,在案例中犯下的事可以说罄竹难书,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法外狂徒张三”。这个词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一提起张三,便知是罗翔。

罗翔无意中的取名,让张三这个虚拟的人物,几乎是众人皆知。如果用一种常识解释,我认为,是符号化的传播,特别是被贴上“法外狂徒”的标签之后,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标签化、符号化,最利于传播,符合传播之道。如果说,罗翔每次举例,都是不同的人名。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后天王五,大后天赵六,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泯然众人矣。

符号化传播,常用于一些正面典型的宣传。这些被赋予的正面标签,通常揭示了典型的高尚人格与独特价值,成为引领人追寻的一种精神力量。

同时,重复,重复,重复,是强化记忆的不二法门。当我们一次次听到张三这个人时,便无形中强化了对罗翔的记忆。

文学是心学,最容易走进人的内心。又因为共情,而拥有了战胜时光的密码,成为畅行人类历史的共同记忆。

《法治的细节》是一本法学随笔集,读起来很轻松,特别是所举的法律案例、法治时评,展现了人性的幽暗,写尽世间的百态,正合适岁月静好中的你,拓展一下对人性认知、社会认知的深度。

这本书,可以拓展你的认知。让你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让你在书外,遏制住恶的欲望。

我曾在线看过罗翔的网课直播,看着不断涌入的听众,某一刻我觉得感动,感动于一门相对枯燥的刑法,被他讲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充满哲思,吸引了成千上万上亿的人围观。这是法学之幸,更是无数法考人的幸运。原来,刑法还可以这么好玩!

作为法律人,我们深知:法条本身是冰冷的、晦涩的,一经制定就是滞后的。如果法条不能和社会大众发生关联,与他们扯上关系,法条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而没有走进人们的内心。但是,如果只是硬性灌输,又显得无比枯燥,乏味至极,令人提起就头大,敬而远之。

如何做到既高深又通俗,既专业又浅显,是非常考验人的。因为,人通常只善于一种话语表达方式。

罗翔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法学家,其在刑事普法、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培树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其教学和科研。

一个法学家成熟的标志,就是大量法学随笔的出现。如果说法学论文更多的是用于象牙塔内的研学,法学随笔则将通俗易懂的法律推向了大众。

法学家的心路历程,因为文学手法的应用,因为讲故事的方式,更能直击人心,引起共鸣,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 李立峰(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