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依然青春芳华

时间: 2022-05-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6741

  今岁之春,重庆话剧院《雾重庆》剧组赴京献演,观众踊跃,一票难求,场内场外,赞声不绝于耳,更获得首都话剧界老中青艺术家广泛好评。一部剧历时80年不衰,在不同年代五度登上中国话剧舞台,它的艺术生命力可见一斑。

  缘起雾都,缘于抗战

  《雾重庆》缘起抗战时期的临时首都重庆。数以十万计的流亡者从沦陷区蜂拥而至,这个仅有几十万居民、昔日以川人为绝大多数,并不繁荣略显寂寥的西部城市,忽然间人满为患,忽然间充满了各种色彩,各种语言,各种习俗。多种地域文化在这块不算太大的地方交集碰撞,共济共生。话剧,这种民国初期从欧洲流入的艺术形式,被中国当时最牛逼的一群艺术家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带入重庆,打破了川剧艺术一花独艳的局面,更与当年的抗战形势有机结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盛大与繁荣。

  宋之的原名宋汝昭,一位北大法学院的俄文经济系学生,一个文艺青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大后方,原希望能将满腔热血投身抗战,哪知被隐藏在这个城市背后的肮脏和黑暗激怒,思考再三,决定用话剧来展示难民和底层百姓的疾苦,揭示抗日大话不离口却天天莺歌燕舞的国民党官僚的欺骗与伪善。

  于是《雾重庆》的灵感在他的心里萌芽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起初此剧名曰《鞭》。1940年夏天,宋之的在江北宝胜寺完成剧本,交中国万岁剧团排演时更名为《雾重庆》。他这样讲述剧本的创作心路:1939年6月,他曾率一文艺采风团参访抗战前线,寻找创作素材,一行人去了中条山前线,去了八路军18集团军战场,目睹前方将士的辛苦与牺牲。年底回到重庆,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达官贵人歌舞升平,“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大批难民涌入重庆,生计艰难,无居无业,饿殍遍地。此后“綦江惨案”发生,汪精卫叛变投敌,抗战形势非常严峻。眼前的一切深深刺痛了他,宋之的陷入苦思之中。宋之的以为,“一个作家在抗战初期的兴奋情绪已经过去的今天,应该更冷静更深入地去观察现实,把握现实”。

  宋之的来自北平,对北方流亡重庆的各色人等熟稔于心。北大学生林卷妤、沙大千,昔日同学今日交际花徐曼,落魄作家老艾,算命先生万世修,官僚政客袁慕容等等,一系列人物跃然笔端,大放异彩,这些人物个性各异,良莠混迹,各抱理想,各怀鬼胎……这台不同于往日慷慨激昂的抗战街头剧的大剧,1940年12月26日在国泰大剧院首演,立马轰动重庆,一票难求。周恩来也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此剧,评论说:“这个戏很好,好就好在批判、揭露了国民党。”最令人惊讶的是,国泰大剧院座位有限,好多人一看再看,《新华日报》1941年1月11日竟然刊出广告,请看过此剧的观众不要再看,把机会留给没有看过的观众。哈哈,这可能是最奇葩的广告!

  《雾重庆》演出期间,正值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引发了极度苦闷中的文化知识界人士的不满,此剧恰恰提供了宣泄和反对的声音。四川成都、广西桂林,还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所在地江安,先后演出此剧,同样引起轰动效果。最有意思的是,被讥为话剧“不毛之地”的香港,在茅盾、夏衍、柳亚子、于伶、戈宝权等著名文艺界人士的鼎力加持下,五天演了十个满场,叫好声不绝于耳。戏院老板见有钱可赚,一改当初对话剧不屑一顾的神态,连夜宴请全体演职人员,恳求再加演几场,合同也不签了。

  八十芳华,五度登台

  1940年12月《雾重庆》首演,轰动大后方,这台揭露丑恶,弘扬正气,激励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剧正剧,成为历史经典。正因为它的诞生,以及后来“雾季公演”中展现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开创了中国话剧史上最辉煌最烂漫的篇章。笔者在此郑重地建议大家,都该去看看今日之抗建堂即今日之市话剧院新剧场,楼下有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独有的图片文字可以让你了解当年重庆话剧的顶层高度,一览中国话剧大家云集雾都的历史辉煌。可以说独此一处,错过断难再得。

  时隔22年后,1962年冬重庆话剧团重排《雾重庆》,其时国民经济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指导下正在快速恢复发展,人民群众对文艺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这部戏从那年冬天一直演到次年夏天,当年的红旗剧场(即昔日抗建堂)没有空调,整个剧场头顶上只有几个大吊扇转着。观众一开始穿着大棉袄带着烤火的烘炉彻夜排队购票,临到夏天又穿着背心短裤,扇着大蒲扇、扛着凉椅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可见老百姓是多么由衷地喜欢这部剧。

  那一次《雾重庆》连演百余场,几乎场场爆满。记者曾经采访过这样一位话剧迷。他说:“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农历大年三十除夕,红旗剧场从下午就开始有人排队。晚上十点多钟时,我仗着那时人年轻气盛,不惧严寒,带了一张纸垫着坐,生生地排了一个通宵。”夏荣根如此生动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雾重庆》正式演出时,常常是晚场还未散,观众就开始在抗建堂剧场门口排队等候第二天的戏票。“为看话剧通宵排队买票,且是除夕之夜,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在我的看剧生涯中还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呵呵,我晓得重庆人吃火锅亡命,看足球亡命,没想到看话剧也如此亡命。

  十年浩劫中这部剧自然也难逃厄运,剧本、演员都受到批判迫害。及至1979年第三次上演,此剧依然火爆超常,居然连续演出200多场。这在当代话剧史上也极为罕见。1989年9月,重庆“三庆”——庆祝解放40周年、建市60周年、得名800周年,《雾重庆》第四次复排上演,后又应邀赴成都参加首届西南地区话剧节,被安排在首轮演出,同样受到各界观众、代表热情追捧赞美。

  2021年复排上演第五版,原本顺风顺水,却遇疫情突袭,耽误了不少场次。然《雾重庆》风采依旧,抗建堂每每演出,都有无数人关注亲睹。历时80年岁月轮回,导演和演员换了无数茬,社会历史经济有了巨大变化,这部剧依旧生命弘然,本质未改。有意思的是,今春三月受命赴京献演,居然有无数话粉拥趸捧场。最有意思的是,诸多1940年首演参加者的后代们,居然也来了现场,和他们一起缅怀青春,致敬经典,纪念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青出于蓝,更上层楼

  新春初始,乍暖还寒。我坐在抗建堂簇新的剧场里感慨万千,我父亲80年前也曾坐在这里观看演出。他说那时候的抗建堂很简陋,灯光布景也很简陋,木凳子木椅子,所有的设施都是抗战标准。那时候他大学毕业不久,临时应聘做了某报记者,他来采访,顺带看戏,结识了也是流亡学生的剧团青年演员田广才(后来担任过市话剧团副团长),他们的友谊因《雾重庆》而起,从此延续了一世一生。

  就在今年3月2日,由重庆市话剧院创排的经典抗战话剧《雾重庆》,作为“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的参演剧目在首都剧场上演。此次进京展演的2021版《雾重庆》是该剧的第5个版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查明哲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领衔主演。查导说,他排此剧,着意于战争阴霾岁月中的人性迷失与小人物的命运挣扎,通过一群青年人的人性演变,展现了抗战大后方真实的生活。

  第五版和我父亲看过的前四版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时代不同了,话剧也前进了。第五版充分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科技手段,将观众的目光和思维拉送到那个时代,笨拙的布景有了电机的推送,幕间仓促的布景也成为历史的记忆。只有演员是永恒的,要用语言和情感去演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我曾经拜读过《雾重庆》的剧本全文。说实话,就个人讲,读剧本不如读小说快畅,它特有的艺术形式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思维,过多的对话阅读起来使你感觉很烦躁,而缺乏人物景物事件的描写使你趣味索然。可是,当这些语言通过人物的口和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时,你又觉得生动无比。80年前人们的语言语境和现在有了很多改变,甚至方言俚语习惯说法已经大相径庭,这一版的导演已经做了一些调整,尤喜没有受到当下网红时尚语言的侵蚀,这无疑是正确的。忠于原著,但是不拘泥于原著,适量压缩剧长,以适应快速节奏的生活模式,让当下观众理解听懂释义,正是此版《雾重庆》的最大成功。

  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此次从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提档升级,不仅融入了清音、川江号子、金钱板等巴渝元素,还夸张地运用了具有重庆特色的竹木结构“捆绑房子”等风貌建筑,使得剧目更符合时代审美,更具地域特色。在舞美设计中加入“水雾”以突出沉浸感,用重庆高低错落的地形与迷雾肆虐的景观,突出剧中角色感受到的心中迷茫。

  此言不假。当大幕开启,一阵阵抬工号子在架棚叠屋的山坳上吼起,一缕缕清音与乡音传入耳廓时,我的心弦为之一颤,立马有了魂灵般的触碰与冥悟,我知道,好戏已经开场!

  看毕此剧的当晚,我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样几句话:“终于在假期最后一天看到了《雾重庆》,绝对的经典剧目。小饭馆大世界折射人间百态。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是生活都是格言……所言所行,实乃我父母那一代流亡学生在重庆最真实的写照。舞美太有重庆特色。演员个个都是腕儿,演得活灵活现有盐有味入木三分。不看绝对遗憾,看了还想再看。”

  重庆话剧院院长张剑看到此帖即刻留言:“哈哈,您终于来了?确实,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他所彰显的价值、于人性的思考在哪个年代都不过时,而且于今天的我们,无疑也是有巨大现实意义的。”他还告诉我,北京观看此剧的专家一致认为,《雾重庆》堪称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戏剧家晓钟老师说,重庆市话剧院一直以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演出了很多很有历史价值的剧目。重庆在中国话剧史上作出了如此巨大贡献,有目共睹,福溢永远。

  诚哉斯言。《雾重庆》,永世的经典。

  ◎ 许大立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本报文化顾问)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耄耋之年依然青春芳华

  今岁之春,重庆话剧院《雾重庆》剧组赴京献演,观众踊跃,一票难求,场内场外,赞声不绝于耳,更获得首都话剧界老中青艺术家广泛好评。一部剧历时80年不衰,在不同年代五度登上中国话剧舞台,它的艺术生命力可见一斑。

  缘起雾都,缘于抗战

  《雾重庆》缘起抗战时期的临时首都重庆。数以十万计的流亡者从沦陷区蜂拥而至,这个仅有几十万居民、昔日以川人为绝大多数,并不繁荣略显寂寥的西部城市,忽然间人满为患,忽然间充满了各种色彩,各种语言,各种习俗。多种地域文化在这块不算太大的地方交集碰撞,共济共生。话剧,这种民国初期从欧洲流入的艺术形式,被中国当时最牛逼的一群艺术家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带入重庆,打破了川剧艺术一花独艳的局面,更与当年的抗战形势有机结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盛大与繁荣。

  宋之的原名宋汝昭,一位北大法学院的俄文经济系学生,一个文艺青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大后方,原希望能将满腔热血投身抗战,哪知被隐藏在这个城市背后的肮脏和黑暗激怒,思考再三,决定用话剧来展示难民和底层百姓的疾苦,揭示抗日大话不离口却天天莺歌燕舞的国民党官僚的欺骗与伪善。

  于是《雾重庆》的灵感在他的心里萌芽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起初此剧名曰《鞭》。1940年夏天,宋之的在江北宝胜寺完成剧本,交中国万岁剧团排演时更名为《雾重庆》。他这样讲述剧本的创作心路:1939年6月,他曾率一文艺采风团参访抗战前线,寻找创作素材,一行人去了中条山前线,去了八路军18集团军战场,目睹前方将士的辛苦与牺牲。年底回到重庆,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达官贵人歌舞升平,“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大批难民涌入重庆,生计艰难,无居无业,饿殍遍地。此后“綦江惨案”发生,汪精卫叛变投敌,抗战形势非常严峻。眼前的一切深深刺痛了他,宋之的陷入苦思之中。宋之的以为,“一个作家在抗战初期的兴奋情绪已经过去的今天,应该更冷静更深入地去观察现实,把握现实”。

  宋之的来自北平,对北方流亡重庆的各色人等熟稔于心。北大学生林卷妤、沙大千,昔日同学今日交际花徐曼,落魄作家老艾,算命先生万世修,官僚政客袁慕容等等,一系列人物跃然笔端,大放异彩,这些人物个性各异,良莠混迹,各抱理想,各怀鬼胎……这台不同于往日慷慨激昂的抗战街头剧的大剧,1940年12月26日在国泰大剧院首演,立马轰动重庆,一票难求。周恩来也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此剧,评论说:“这个戏很好,好就好在批判、揭露了国民党。”最令人惊讶的是,国泰大剧院座位有限,好多人一看再看,《新华日报》1941年1月11日竟然刊出广告,请看过此剧的观众不要再看,把机会留给没有看过的观众。哈哈,这可能是最奇葩的广告!

  《雾重庆》演出期间,正值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引发了极度苦闷中的文化知识界人士的不满,此剧恰恰提供了宣泄和反对的声音。四川成都、广西桂林,还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所在地江安,先后演出此剧,同样引起轰动效果。最有意思的是,被讥为话剧“不毛之地”的香港,在茅盾、夏衍、柳亚子、于伶、戈宝权等著名文艺界人士的鼎力加持下,五天演了十个满场,叫好声不绝于耳。戏院老板见有钱可赚,一改当初对话剧不屑一顾的神态,连夜宴请全体演职人员,恳求再加演几场,合同也不签了。

  八十芳华,五度登台

  1940年12月《雾重庆》首演,轰动大后方,这台揭露丑恶,弘扬正气,激励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剧正剧,成为历史经典。正因为它的诞生,以及后来“雾季公演”中展现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开创了中国话剧史上最辉煌最烂漫的篇章。笔者在此郑重地建议大家,都该去看看今日之抗建堂即今日之市话剧院新剧场,楼下有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独有的图片文字可以让你了解当年重庆话剧的顶层高度,一览中国话剧大家云集雾都的历史辉煌。可以说独此一处,错过断难再得。

  时隔22年后,1962年冬重庆话剧团重排《雾重庆》,其时国民经济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指导下正在快速恢复发展,人民群众对文艺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这部戏从那年冬天一直演到次年夏天,当年的红旗剧场(即昔日抗建堂)没有空调,整个剧场头顶上只有几个大吊扇转着。观众一开始穿着大棉袄带着烤火的烘炉彻夜排队购票,临到夏天又穿着背心短裤,扇着大蒲扇、扛着凉椅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可见老百姓是多么由衷地喜欢这部剧。

  那一次《雾重庆》连演百余场,几乎场场爆满。记者曾经采访过这样一位话剧迷。他说:“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农历大年三十除夕,红旗剧场从下午就开始有人排队。晚上十点多钟时,我仗着那时人年轻气盛,不惧严寒,带了一张纸垫着坐,生生地排了一个通宵。”夏荣根如此生动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雾重庆》正式演出时,常常是晚场还未散,观众就开始在抗建堂剧场门口排队等候第二天的戏票。“为看话剧通宵排队买票,且是除夕之夜,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在我的看剧生涯中还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呵呵,我晓得重庆人吃火锅亡命,看足球亡命,没想到看话剧也如此亡命。

  十年浩劫中这部剧自然也难逃厄运,剧本、演员都受到批判迫害。及至1979年第三次上演,此剧依然火爆超常,居然连续演出200多场。这在当代话剧史上也极为罕见。1989年9月,重庆“三庆”——庆祝解放40周年、建市60周年、得名800周年,《雾重庆》第四次复排上演,后又应邀赴成都参加首届西南地区话剧节,被安排在首轮演出,同样受到各界观众、代表热情追捧赞美。

  2021年复排上演第五版,原本顺风顺水,却遇疫情突袭,耽误了不少场次。然《雾重庆》风采依旧,抗建堂每每演出,都有无数人关注亲睹。历时80年岁月轮回,导演和演员换了无数茬,社会历史经济有了巨大变化,这部剧依旧生命弘然,本质未改。有意思的是,今春三月受命赴京献演,居然有无数话粉拥趸捧场。最有意思的是,诸多1940年首演参加者的后代们,居然也来了现场,和他们一起缅怀青春,致敬经典,纪念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青出于蓝,更上层楼

  新春初始,乍暖还寒。我坐在抗建堂簇新的剧场里感慨万千,我父亲80年前也曾坐在这里观看演出。他说那时候的抗建堂很简陋,灯光布景也很简陋,木凳子木椅子,所有的设施都是抗战标准。那时候他大学毕业不久,临时应聘做了某报记者,他来采访,顺带看戏,结识了也是流亡学生的剧团青年演员田广才(后来担任过市话剧团副团长),他们的友谊因《雾重庆》而起,从此延续了一世一生。

  就在今年3月2日,由重庆市话剧院创排的经典抗战话剧《雾重庆》,作为“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的参演剧目在首都剧场上演。此次进京展演的2021版《雾重庆》是该剧的第5个版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查明哲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领衔主演。查导说,他排此剧,着意于战争阴霾岁月中的人性迷失与小人物的命运挣扎,通过一群青年人的人性演变,展现了抗战大后方真实的生活。

  第五版和我父亲看过的前四版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时代不同了,话剧也前进了。第五版充分利用现代的声光电科技手段,将观众的目光和思维拉送到那个时代,笨拙的布景有了电机的推送,幕间仓促的布景也成为历史的记忆。只有演员是永恒的,要用语言和情感去演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我曾经拜读过《雾重庆》的剧本全文。说实话,就个人讲,读剧本不如读小说快畅,它特有的艺术形式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思维,过多的对话阅读起来使你感觉很烦躁,而缺乏人物景物事件的描写使你趣味索然。可是,当这些语言通过人物的口和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时,你又觉得生动无比。80年前人们的语言语境和现在有了很多改变,甚至方言俚语习惯说法已经大相径庭,这一版的导演已经做了一些调整,尤喜没有受到当下网红时尚语言的侵蚀,这无疑是正确的。忠于原著,但是不拘泥于原著,适量压缩剧长,以适应快速节奏的生活模式,让当下观众理解听懂释义,正是此版《雾重庆》的最大成功。

  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此次从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提档升级,不仅融入了清音、川江号子、金钱板等巴渝元素,还夸张地运用了具有重庆特色的竹木结构“捆绑房子”等风貌建筑,使得剧目更符合时代审美,更具地域特色。在舞美设计中加入“水雾”以突出沉浸感,用重庆高低错落的地形与迷雾肆虐的景观,突出剧中角色感受到的心中迷茫。

  此言不假。当大幕开启,一阵阵抬工号子在架棚叠屋的山坳上吼起,一缕缕清音与乡音传入耳廓时,我的心弦为之一颤,立马有了魂灵般的触碰与冥悟,我知道,好戏已经开场!

  看毕此剧的当晚,我在微信朋友圈写了这样几句话:“终于在假期最后一天看到了《雾重庆》,绝对的经典剧目。小饭馆大世界折射人间百态。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是生活都是格言……所言所行,实乃我父母那一代流亡学生在重庆最真实的写照。舞美太有重庆特色。演员个个都是腕儿,演得活灵活现有盐有味入木三分。不看绝对遗憾,看了还想再看。”

  重庆话剧院院长张剑看到此帖即刻留言:“哈哈,您终于来了?确实,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他所彰显的价值、于人性的思考在哪个年代都不过时,而且于今天的我们,无疑也是有巨大现实意义的。”他还告诉我,北京观看此剧的专家一致认为,《雾重庆》堪称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戏剧家晓钟老师说,重庆市话剧院一直以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演出了很多很有历史价值的剧目。重庆在中国话剧史上作出了如此巨大贡献,有目共睹,福溢永远。

  诚哉斯言。《雾重庆》,永世的经典。

  ◎ 许大立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本报文化顾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