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仲夏,榴花火红,栀子飘香,盛大而隆重的端午节如期而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佳节,在数千年的岁月流传中,民间形成了端午日祭屈原、赛龙舟、裹香粽、饮雄黄、挂艾蒲等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有吟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有关端午节来源说法众多,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满怀孤愤和痛心,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进汨罗江,彰显了轩昂壮烈的气节。后人为了寄托哀思,将屈原投江之日定为端午节,久而久之则形成了全国性的节日风俗。唐代文秀的这首《端午》诗,不但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对屈原的深切怀念,更是对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挞。 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既感叹屈原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又抒发时光易逝和壮志未酬的伤感。当时,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押逃脱后,又遭受谣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便愤然写下此诗,一腔浩然正气,表达了自己忠贞不二的爱国之心。 明代边贡也在《午日观竞渡》中写道:“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既为屈原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一生鸣不平,又赞美正道直行的屈原赋予粽子、龙舟等端午风物浓厚的家国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万里江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代代流传,鼓舞无数文人墨客、热血男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已成了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一个符号。 赛龙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曾写过一首《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场面的壮观、气氛的热烈、比赛的紧张,全都跃然纸上。而宋代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画面明丽优美,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古人以菰叶裹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烧煮而成,称“筒粽”。南朝梁吴钧在《续齐偕记》中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时人为了不使鱼吃屈原的躯体,纷纷投粽入江。后来,吃粽子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到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就描述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宋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则道出了艾叶粽的独特风味。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咏的是火腿肉粽,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文字清逸,意境高雅,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畅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读罢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五月的端午,古人还要采百草、沐兰汤、饮蒲酒、喝药茶等,据说是为了辟邪消灾、保健防病。 北宋苏轼的词《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生动地描写了那个时代过端午的情形,门前挂艾草菖蒲,天上放飞风筝,包食粽子,虎符缠臂,喝雄黄酒,赛龙舟,凭吊屈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端午风俗图。 “世代思端午,骚风万古传。”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就这样徜徉在古风弥漫的端午里,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 钟芳(作者作品散见《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