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新 七月的盛夏,透蓝的天空,太阳如火球般炙烤着大地,滚滚热浪席卷而来,昭示着大暑已开始君临天下了。 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古书有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古人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天气闷热土地潮湿,时常有大雷雨出现。因为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所以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六龙骛不息,三伏起炎阳。”大暑节令正值“中伏”前后,许多地方从炎热转为酷热,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南宋诗人戴复古在那年夏天实在炎热难忍,便一口气写了《大热五首》,其一道:“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诗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农人辛勤劳作时汗流浃背的身影,把夏天的热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说明了夏天正是百谷生长、万物造化的时候,秋天的硕果,就是在炎炎夏日孕育的。在“春华”和“秋实”之间,农作物在夏天的长势,直接影响到秋粮的丰收与否。农民们深谙此中道理,于是就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场景。在烈日下的中午,农民挥汗如雨地劳作,那些禾苗的长大都是农民的血汗浇灌的。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的大暑期间,家家户户的空调日夜不停地转动起来了。而古时连电扇都没有,酷暑难捱,但古人别有情趣的避暑方式,也能走进自然舒适的清凉世界。唐代诗人白居易倡导心静自然凉,他的《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消暑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家里整理干净简洁,心平气和地端坐院内,清风便会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王维认为在古树参天、宁静清幽的深山里避暑,才是消暑纳凉的理想去处。他的《竹里馆》诗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也推崇山林避暑,但他属于率真旷达的自然派:“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水边纳凉也是诗人们的日常选择。南朝诗人徐勉在《晚夏》诗中写道:“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夏夜纳凉,从房内来到花丛中,席地而卧,抬眼便是荷翠莲红,轻嗅便闻淡淡清香,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岂不爽快惬意。 晌午时分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火辣辣的阳光耀武扬威地游走逡巡,无情地覆盖了世间万物和广袤的大地。陆游有一首《苦热》的诗:“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说屋上的房瓦,一鳞一鳞的好像成了条条火龙,人们白天即使坐着不动,也是汗珠涔涔。 当炊烟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深蓝天幕上渐渐浮现的点点繁星与西天绯红的晚霞互相映照时,盛夏的夜晚才姗姗来到,凉爽的晚风也随之徐徐吹来。晚饭后,我们又在浓密的树下纳凉休闲,月光从树枝的罅隙流泻下来,如一片碎银匝地,摇曳不定。在此起彼落、绵延不绝的蛙声中,我们或追着捉萤火虫,听着囊萤映雪的励志故事;或遥望那悠远的苍穹,数星星、认星座、听着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或躺在椅子上轻摇蒲扇、沐浴凉爽的清风,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和美好,一会儿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作家冯骥才在《苦夏》一文里说:“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大暑是夏天最炽热的表达,它以火热的激情点燃了红红火火的场景,酣畅地展现着夏天的无边威力,奏响了夏天高歌猛进的最强音,生命的力量在激情迸发、豪气喷涌中得以淋漓尽致地挥洒。 (作者作品散见《泉州晚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