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察干警在示范点开展工作 “袁所长,下周三来你们所核查本月社区矫正情况,请提前准备好社矫对象交付执行情况、档案等资料……”近日,开州区大德镇司法所负责人袁莘棚接到电话,当月的巡回检察即将开始。 今年4-5月,开州区的5个街道(乡镇)司法所陆续挂牌社区矫正检察示范点和联络点,推行划片监督新模式,实现对该区40个镇街的巡回检察全覆盖。 “有示范点之前,巡回检察是半年一次,现在是每月一次。”开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四部主任何道勇说,他每个月底都要到一次司法所,核对社区矫正对象总数、类型、建议收监数等数据,现场提出监督意见。 高频次的检察监督,带来的不止是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杨光(化名)正是这项制度的受益人。3月底,检察官邹礼平来到示范点后发现,杨光的妻子独自在巴南区待产,同时还经营管理着一家店铺。眼看产期将至,杨光却因疫情无法变更社区矫正执行地。在邹礼平的协调下,当地司法局再次向杨光妻子所在地社区矫正机构,发出征求变更执行地意见的函,并联系当地检察院跟进协助办理。4月11日,杨光的执行地变更申请获批。 值得一提的是,示范点的建立,还让检察监督延伸到了乡村社区矫正工作“第一线”。 “现在生态养猪场有生猪100多头,母猪13头,我还承包了土地,每年产出几万斤红薯和玉米……”社区矫正人员刘华(化名)遭遇婚姻变故,又被判了刑,一度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了解到他有养猪意愿后,何道勇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就业帮扶,推荐其参加养殖培训,联系专家上门指导,并协助办理了养殖手续。不到半年,刘华的养猪场就已初具规模。 刚性检察树底线,柔性帮教助回归。开州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德伟说:“我们还引入社会力量,建立了由检察官、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师、人民监督员、企业主等组成的多元帮教小组,并依托当地村镇企业打造公益劳动和就业培训基地,形成监督、矫正、帮教、回归一体化工作机制。” 上半年,该院依托各示范点和联络点共开展走访核查52次,摸清了辖区379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底数”,联合开展针对性就业辅导等综合帮扶21人次,有120人解除社区矫正、回归社会,无一人重新犯罪。 记者 叶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