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重庆市检察院获悉,继今年8月初召开全市检察机关维护党的二十大安全稳定工作会议暨“质量建设年”工作推进会发布相关行动方案后,一轮面向15个区县检察院的政治督察也正式启动。 上半年,在最高检公布的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中,重庆排名前十及达到通报值的共33项,占比62.3%。做好今年的“后半篇文章”,“后劲”从哪里来?从重庆市检察院出台的《2022年检察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推动监督理念的“数字革命”,构建全市检察机关数字化法律监督体系,引领重庆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监督“开源” “人找线索”变“线索找人”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找数据’和‘用数据’必须两条腿走路!”在重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贺恒扬看来,首先要善于从个案数据对比、异常数据研判和类案数据分析中找出“监督源”。 今年7月,“智慧两江”公益诉讼平台投入使用,其一大亮点,便是功能强大的公益诉讼线索库。截至目前,线索库依托大数据技术,已从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市领导留言板、“阳光重庆”等互联网问政平台自动抓取2万余条原始数据,经7层研判筛选,形成公益诉讼线索1000余条并报送市检察院。 从“人找线索”到“线索找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挖掘内部数据,突破数字壁垒,逐步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交换机制,建成110可视化系统法律监督模型、保险诈骗虚假诉讼法律监督模型、减刑假释智慧监督系统等18个法律监督模型和监督系统……按下数字化转型“加速键”,一系列检察大数据应用场景呼之欲出。 改革“落地” 一部手机提供解决方案 今年上半年重庆检察机关业务数据显示,审前羁押率下降,非羁押人员数量上升,异地监管难、实时监管难、效果评价难日益凸显。“用好数字‘云’监管平台等智能手段,是‘办好案’‘管住人’的关键一招。”之前,贺恒扬到渝中区检察院调研时,一项创新成果让他眼前一亮。 针对渝中区外来人口犯罪占比和异地监管占比“双高”的特点,渝中区检察院自主研发“渝e管”非羁押人员数字管控平台,只需一台装有微信的智能手机就可“刷脸打卡”,上线第一个月就有近千人自愿接受远程监管。 蕴改革成效于数字实践。推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来,依托重庆市检察院配套自研的量刑建议辅助系统,全市检察机关针对31个常见罪名近九成认罪认罚案件精准提出量刑建议,为这项制度在渝“落地生根”打下坚实基础。 上半年,重庆检察机关认罪认罚适用率91.2%,有辩护人及值班律师参与的同比上升18.9%,确定刑量刑建议提出率、采纳率分别达到96.6%和98.4%。 治理“升级” 打造依法能动履职特色品牌 6月17日,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检察建议专题会议,贺恒扬在会上抛出一个“小目标”——运用大数据精准挖掘监督线索,用足用好调查核实手段,把检察建议打造成依法能动履职又一特色品牌。 从“治罪”到“治理”。今年上半年,重庆检察机关共发出社会治理等各类检察建议1808份,采纳率92.9%,同比增加9.3个百分点。看得见的监督质效,让检察建议“长牙生威”。 重塑性变革,数字化转型。重庆检察机关还将聚焦制约法律监督的堵点痛点难点,推进未成年人检察、知识产权检察、长江生态检察等领域实质性融合、一体化履职,完善减假暂案件实质化审理配套制度机制,抓好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试点工作,探索对成渝金融法院的法律监督机制,以数字检察引领“质量建设年”各项工作走深走实,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通讯员 侯映雪 满宁 管世奇 记者 舒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