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走心”又“走新”——华龙网一次揽获中国新闻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背后的精彩故事

时间: 2022-11-11 来源: 两江观媒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254

  11月8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华龙网新闻专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双双获一等奖,同时,重大主题报道《手绘微纪录|大道同行》获二等奖。

  这是重庆新闻界的又一佳绩,也是华龙网继2018年后,再次在同一年收获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至此,华龙网已连续10年14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6个一等奖。

  回顾作品创作历程,背后是一群新闻人对深耕内容、不懈创新的初心与坚守。“走心”又“走新”,说起来简单,背后却有很多不易。

  “走心”——

  深入挖掘,书写“英雄之城”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纲,努力挖掘“英雄之城”的精神内涵,用心用情讲好重庆故事。

  《百年百篇》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是我们第一次做100期这么大体量的视频专题策划。我们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一起,将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重庆革命先辈以及在重庆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留下的诗文、书信等珍贵文献资料进行融媒体讲述和呈现,让大家看到,百年前的这些英雄,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人,从而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让英雄血脉流淌进当下人的意识。

 

 

华龙网新闻专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为第1期

  在此策划进行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百年前青年们的热血感动。聂荣臻在思考要敢负天下“无穷之责任”,赵世炎努力“于千辛万苦中杀岀一条血路”,杨闇公要为“继列宁未竟之志而奋斗”,张闻天要“反抗一切压抑青年清新的思想与活跃的行动”,李蔚如、傅烈、刘愿庵、穆青等“以身殉党国”……这些豪言壮举,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我们一位编辑在参与完成该策划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中,我们聚焦“英雄之城”的凡人英雄。王红旭救人牺牲事件一开始,我们就去到现场,后又对其家人、身边好友、同事多次采访。王红旭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我们随亲属赴北京参加发布仪式,对其亲朋进行了深入采访。

华龙网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华龙网记者佘振芳(右)在采访王红旭的妻子陈璐希时,对其进行安慰

  受访中,亲属几度哽咽。父亲说,红旭最喜欢吃自己煮的面。妻子说,红旭曾答应老了陪她跳广场舞。三岁的儿子追问“爸爸去哪了”,妻子答“爸爸变成了星星”,儿子说“那我长大后要开飞机,这样就能离爸爸近一点”……在做这个作品过程中,我们的手绘同学多次画着画着兀自落泪。我们被英雄的故事深深感动,用心做出的作品,又感动了更多人。

华龙网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同样聚焦这块“英雄土地”上的“光荣革命传统”,独辟蹊径,深挖重庆在统一战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民主党派的角度讲中共党史,生动展现“跟着共产党走”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主题。

  “走新”

  创新表达,让英雄人物可亲可感

  创新表达,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敢想实干”,则是华龙人的座右铭。

  新闻专题报道《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中,我们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专家学者一起,对文本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达转换,在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外,用年轻人的视野和语言来解读,让作品呈现网络化、年轻化的特点。通过解读与讲述,让今天的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在重温经典中理解历史、在讲述传统中继承传统、在感悟精神中砥砺精神。

华龙网新闻专题报道作品《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 第80期

  作品的形式,则采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极为符合大众尤其是时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专题页面,更是通过沉浸式的设计,用影像讲述历史,既利于受众感知历史,也有益于传播。此外,每一期视频都运用了虚拟演播室等新媒体技术,让视频呈现不枯燥、可看性强、沉浸感十足。

  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则创新使用动画还原+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让王老师与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告别,旨在让亲人、学生、朋友走出悲痛,重拾生活的勇气,勇敢前行。王红旭妻子对我们的作品非常认可,最后还请我们提供了视频原片作为珍藏纪念。

  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虽为厚重的历史题材,但作品表达上却很年轻化、互动化,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手绘、动画、数字影像技术等融媒体手法巧妙融合,让历史过往跃然纸上。

  “出圈”背后——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华龙网新闻团队这十年保持了每年拿中国新闻奖的纪录,从拿到重庆新闻界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到一年拿到2个一等奖,再到同时拿到2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一次次实现了自我突破。

  这样的成绩算得上亮眼,以致于有同行曾问:你们是有多少人?是不是有人专门投入精力做冲奖的精品?其实很惭愧,我们在人手上跟很多媒体比,并没有优势,甚至可以说差距还很大。同时,我们也并没有人专门做冲奖精品,日常的报道任务,一样也不能少。

华龙网采编团队正在探讨作品思路

  而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团队一直保持了“鸡血”体质,保持了不用扬鞭就奋力奔跑的自驱力。

  这个团队相对年轻,但骨干大都有在传统媒体的历练,能够很好指导年轻成员,而90后00后思想活跃,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这种氛围中团队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回顾这几个作品,背后都凝结着团队大量的心血。比如《百年百篇》,除去前期策划阶段的不断碰撞,在推出的100天也非常不易,每天都要制作、审片、打磨,团队没有一天不在加班;《大道同行》策划制作过程中,收集资料、请教专家、求证,团队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中,团队也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来打磨脚本和动画细节。

  有一次团队改完作品走出办公室,已是凌晨两点,抬头仰望竟满天繁星,本已疲惫不堪的大家兴奋不已,合影欢唱方归。若非一起并肩熬夜,也不能同看如此美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其实不光是今年获奖的三个作品,包括之前获奖的以及没能获奖的很多作品,我们都怀着赤诚之心,每一次选题策划、每一个作品生成,一次次被打回、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想办法解决问题,几乎每个作品,都要脱层皮,几乎每个作品,中间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我们始终相信——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新闻路上,我们一直保持着冲劲、韧劲、干劲。获得中国新闻奖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更多精品、爆款之作,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抢占主战场的制高点,肩负起主流媒体的职责担当。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视频】“走心”又“走新”——华龙网一次揽获中国新闻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背后的精彩故事

  11月8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华龙网新闻专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双双获一等奖,同时,重大主题报道《手绘微纪录|大道同行》获二等奖。

  这是重庆新闻界的又一佳绩,也是华龙网继2018年后,再次在同一年收获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至此,华龙网已连续10年14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6个一等奖。

  回顾作品创作历程,背后是一群新闻人对深耕内容、不懈创新的初心与坚守。“走心”又“走新”,说起来简单,背后却有很多不易。

  “走心”——

  深入挖掘,书写“英雄之城”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纲,努力挖掘“英雄之城”的精神内涵,用心用情讲好重庆故事。

  《百年百篇》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是我们第一次做100期这么大体量的视频专题策划。我们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一起,将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重庆革命先辈以及在重庆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留下的诗文、书信等珍贵文献资料进行融媒体讲述和呈现,让大家看到,百年前的这些英雄,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人,从而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让英雄血脉流淌进当下人的意识。

 

 

华龙网新闻专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为第1期

  在此策划进行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百年前青年们的热血感动。聂荣臻在思考要敢负天下“无穷之责任”,赵世炎努力“于千辛万苦中杀岀一条血路”,杨闇公要为“继列宁未竟之志而奋斗”,张闻天要“反抗一切压抑青年清新的思想与活跃的行动”,李蔚如、傅烈、刘愿庵、穆青等“以身殉党国”……这些豪言壮举,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我们一位编辑在参与完成该策划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中,我们聚焦“英雄之城”的凡人英雄。王红旭救人牺牲事件一开始,我们就去到现场,后又对其家人、身边好友、同事多次采访。王红旭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我们随亲属赴北京参加发布仪式,对其亲朋进行了深入采访。

华龙网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华龙网记者佘振芳(右)在采访王红旭的妻子陈璐希时,对其进行安慰

  受访中,亲属几度哽咽。父亲说,红旭最喜欢吃自己煮的面。妻子说,红旭曾答应老了陪她跳广场舞。三岁的儿子追问“爸爸去哪了”,妻子答“爸爸变成了星星”,儿子说“那我长大后要开飞机,这样就能离爸爸近一点”……在做这个作品过程中,我们的手绘同学多次画着画着兀自落泪。我们被英雄的故事深深感动,用心做出的作品,又感动了更多人。

华龙网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同样聚焦这块“英雄土地”上的“光荣革命传统”,独辟蹊径,深挖重庆在统一战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民主党派的角度讲中共党史,生动展现“跟着共产党走”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主题。

  “走新”

  创新表达,让英雄人物可亲可感

  创新表达,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敢想实干”,则是华龙人的座右铭。

  新闻专题报道《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中,我们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专家学者一起,对文本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达转换,在保证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外,用年轻人的视野和语言来解读,让作品呈现网络化、年轻化的特点。通过解读与讲述,让今天的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在重温经典中理解历史、在讲述传统中继承传统、在感悟精神中砥砺精神。

华龙网新闻专题报道作品《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 第80期

  作品的形式,则采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极为符合大众尤其是时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专题页面,更是通过沉浸式的设计,用影像讲述历史,既利于受众感知历史,也有益于传播。此外,每一期视频都运用了虚拟演播室等新媒体技术,让视频呈现不枯燥、可看性强、沉浸感十足。

  典型报道《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则创新使用动画还原+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让王老师与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告别,旨在让亲人、学生、朋友走出悲痛,重拾生活的勇气,勇敢前行。王红旭妻子对我们的作品非常认可,最后还请我们提供了视频原片作为珍藏纪念。

  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虽为厚重的历史题材,但作品表达上却很年轻化、互动化,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手绘、动画、数字影像技术等融媒体手法巧妙融合,让历史过往跃然纸上。

  “出圈”背后——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华龙网新闻团队这十年保持了每年拿中国新闻奖的纪录,从拿到重庆新闻界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到一年拿到2个一等奖,再到同时拿到2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一次次实现了自我突破。

  这样的成绩算得上亮眼,以致于有同行曾问:你们是有多少人?是不是有人专门投入精力做冲奖的精品?其实很惭愧,我们在人手上跟很多媒体比,并没有优势,甚至可以说差距还很大。同时,我们也并没有人专门做冲奖精品,日常的报道任务,一样也不能少。

华龙网采编团队正在探讨作品思路

  而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团队一直保持了“鸡血”体质,保持了不用扬鞭就奋力奔跑的自驱力。

  这个团队相对年轻,但骨干大都有在传统媒体的历练,能够很好指导年轻成员,而90后00后思想活跃,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这种氛围中团队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回顾这几个作品,背后都凝结着团队大量的心血。比如《百年百篇》,除去前期策划阶段的不断碰撞,在推出的100天也非常不易,每天都要制作、审片、打磨,团队没有一天不在加班;《大道同行》策划制作过程中,收集资料、请教专家、求证,团队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中,团队也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来打磨脚本和动画细节。

  有一次团队改完作品走出办公室,已是凌晨两点,抬头仰望竟满天繁星,本已疲惫不堪的大家兴奋不已,合影欢唱方归。若非一起并肩熬夜,也不能同看如此美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其实不光是今年获奖的三个作品,包括之前获奖的以及没能获奖的很多作品,我们都怀着赤诚之心,每一次选题策划、每一个作品生成,一次次被打回、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想办法解决问题,几乎每个作品,都要脱层皮,几乎每个作品,中间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我们始终相信——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新闻路上,我们一直保持着冲劲、韧劲、干劲。获得中国新闻奖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更多精品、爆款之作,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抢占主战场的制高点,肩负起主流媒体的职责担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