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永川昌州大道的渝西监狱,是民警余勇工作了22年的地方。余勇,渝西监狱狱政科科长、一级警长,先后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获评“十佳监狱人民警察”称号,2019年荣获“重庆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7月,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聚光灯背后战斗22年,在点点滴滴中找到从警成就感。今年刚满40岁的余勇,已是白发密集刺眼,没有一根“不是工作干出来的”。所以,年轻同志带着钦佩称他“余大爷”。
出了名的“加班王” 如果要用几个词形容余勇,那么高频出现的一定会有:工作狂、加班王、较真…… 渝西监狱曾驻在永川区东山,监区分散关押,巡逻任务比较重。“他会在巡逻时找服刑人员谈话,了解情况,还要搞个别教育。”科室民警说,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巡逻任务,余勇要用一个小时,有时甚至到监区收舍点名,他才被监区值班领导“赶出来”。 民警张莉雄和余勇在一间办公室办公,据她观察,这个长期加班到深夜的上司,在不抽烟、不上厕所、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可以盯着电脑屏幕保持3个小时。“晚上11点还要在工作群发消息,但他真让我佩服惨了!”张莉雄皱着眉头“吐槽”道。 这种评价并不是孤例。民警罗开元提起一件小事:疫情期间,人员进出监管区需要狱政科开具审批文件,并由负责人签署同意意见。罗开元站在余勇旁边等了5分钟,看见意见栏用蝇头小楷写满了注意事项,罗开元竖起大拇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余科长是‘余大爷’了。” 在指甲盖中发现线索 监狱工作在外界看来具有神秘色彩,真实的监狱工作也远远没有想象简单。在“火山口、炸药库”,余勇凝视“岩浆”灼热流动,练就“火眼”,这背后,是对无数名曾贴着“狡诈”“暴力”“残忍”标签的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管理、惩治、感化的探索。 服刑人员周某,患有抑郁症,有强烈厌世倾向。入监时监区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所有安全管控工作都做到极致。 余勇彻夜把监控对准周某,连翻了几次身也要记下,他发现一到晚上就寝,周某总是右侧睡姿,两手交叠在头部。余勇随后到现场查看,并在周某枕头里找到的一枚脱落指甲盖中,发现了线索。每天晚上,面对陌生的监管环境,心理压力巨大的周某,就用这枚指甲盖使劲划刻手腕,用自伤自残和疼痛来减轻压力。 法律如果是零度,监狱警察对服刑人员的感化教育,就带有暖暖的温度。在后续无数次心理疏导教育中,周某放下戒备,开始信任管教民警,进入到正常服刑状态。“改造,就是要救心。”余勇说。
一床棉絮挽救一个家庭 经余勇教育挽救的服刑人员,粗略计算不下1000名。 20岁不到的服刑人员李某,从小到大在父母溺爱下成长,养成一身恶习,后因盗窃罪被判刑3年6个月,家人对他已经完全失望,李某也开始自暴自弃,多次违反监规纪律,成为难管的“刺头”。 余勇观察发现,李某人年轻、劳动习艺能力强,就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对其鼓励,还支持他将劳动习艺得来的劳动补偿费购买棉絮寄回家中。当收到李某寄回的棉絮后,其母亲泣不成声,专门送来锦旗表达对监狱的感谢。 “很神奇,一床棉絮挽救了一个家庭。”余勇表示,有时候,监狱工作成就感来自于一些小时刻。 有服刑人员家属专门在监狱门口等余勇下班,提着一篮土鸡蛋,看见余勇放下就跑,余勇追出去好远。 “我其实对自己的定位很低,为什么经常加班,就是我觉得必须要最清楚情况。”余勇觉得,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说:“我可能不是那种很聪明、能干的,但是笨鸟一定要会先飞。” 截至2022年,重庆市渝西监狱已连续13年实现安全稳定目标,狱内脱逃、重大案件、安全事故发生数为零。 余勇的每一份努力,都嵌进了数据,嵌进了监狱的历史。 通讯员 敖一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