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课时被拉入陌生群,群内还能领取小额红包,这样的好事你信吗?近日,刚上初一的小刘就遇到这样的骗局,见群内无自己班上的同学,觉得不对劲,警觉、机智的他便悄悄视频录屏,并向当警察的妈妈核实举报,避免了上当受骗。
小刘今年刚上初一,近日独自在家上完网课后,发现被拉进了一个陌生的钉钉群,群内有很多陌生的家长和学生。名为“可心妈妈”的群主陆续发布信息,对未经允许邀请大家进群表示抱歉,称该群是各学校与传媒公司合作的,通过达成流量推广变现,从而助力慈善公益的校企兼职推广活动。又称明星公众号需要更多真实阅读人气,诚邀大家帮忙提升流量,兼职可领取相应报酬,并发了一波“福利”,表示进群均可领取10元红包,需出示支付宝收款码。 很快,群里陆续有人发出收款码,并发出收款截图。在各种闲聊中,群主开始发布一些关注类任务和具体操作办法,群内成员也不断晒出完成任务后的支付宝收款截图和微信到账截图。
但小刘发现群里没有班上的同学,便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悄悄录屏后发给了从事刑侦工作的妈妈求证。小刘的妈妈杜警官是涪陵区公安局刑警支队的民警,小刘的爸爸也是一名派出所民警。杜警官接到儿子的举报后,通过核实分析,推断该群属于“刷单返利”诈骗群,随即联系钉钉平台举报该群及相关人员,并向涪陵区反诈中心报告,同时与老师沟通加强学生群体的反诈骗安全教育。 涪陵区反诈中心杨警官介绍说,近期因疫情原因,大部分学校进行线上教学,诈骗分子利用孩子们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上网课时,将“黑手”伸向了涉世不深的学生群体,通过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段,引诱孩子们上当。诈骗群里看似很多人,但通常情况下除目标对象外,其余成员都是托。诈骗分子一般按照骗取信任、设置诱饵、实施诈骗三个步骤操作,先取得目标对象的信任,待其完成刷单任务后就以系统故障、账户冻结等理由,诱导目标对象转账汇款从而完成诈骗。 警方提醒,针对未成年人的常见诈骗手段有以下四种 一、免费皮肤“大陷阱”。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进行诈骗。 三、“防沉迷”骗钱财。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 防止被骗,家长需要这样做 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关注和重视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现象。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叮嘱孩子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将身份证号码、电子银行账户和密码、App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告诉孩子,不轻易设置免密支付。在孩子上网课期间,要将电子设备上具有支付功能的APP下线,同时还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支付宝账号余额。此外,也要教育孩子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案。 通讯员 杨静 记者 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