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片母树林——读长篇小说《母树林》

时间: 2023-08-0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889

◎ 王玉初

读完作家川流的长篇小说《母树林》,我掩卷沉思,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惊世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许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问或回答这个问题,至死也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母树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贺云松,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最偏远的含山林场,遇到了一些人和事,虽读懂了世态,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其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行动上的积极与努力,真切地回答了“我是谁?”原来,我是贺铁匠的儿子,是一个中专生,是一位干部,亦是一位有觉醒意识的年轻人。

对“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小说没有直白地回答,而是借助贺云松内心的独白与他的同学之口给予了巧妙地答复。他从城里来,出生在铺满石板的街上,脚不沾泥,并通过读书考取了中专,成了一名知识分子。他像一棵湿地松,能够在薄凉的土地上扎根、存活,却无法伸展腰身。这样的来路,预示着主人公离开的必然。

“我要到哪里去?”小说给出的答案看似是光亮的,实则是含糊的。贺云松从真实的丛林走向了政府办公室的政治丛林,到底是生命意义的上升,还是原地转圈呢?他回到含山林场收拾东西,是在向过去告别,其实是想带走林场的那片泥土,以提醒自己不忘本真地闯好另一片丛林。

这部小说,故事线索并不复杂,写的是平凡人的日常琐事。就连男主人公贺云松,一直做着最琐碎的事,谈着淡如水的爱情,平凡得不像主角。相信读者会像我一样,很期待贺云松能成长为一个光芒万丈的英雄。可作者始终没有让他长成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就连他在失恋后被小混混彪哥欺负时,他都是选择忍让。直到忍无不可忍,他才勇猛地挥了两下手中的锄头,吓退彪哥。我希望贺云松就此一改委曲求全的性格,成长为一位大丈夫,哪怕是一个狠人。遗憾的是,作者仍让贺云松在自己的路上漫不经心地走着,甚至会想“要是锄头落在了彪哥头上,那我的人生就毁了。”这是怎样的人间清醒!恰是这份清醒,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守正。守正,是时代的音符,是命运的标签,亦是未来趋向的明示,真切,感人至深。

这部小说,是一个时代的复印机。贺云松因为没有关系,被分到了林场,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下放,最终分到了最偏远的含山林场。他的同学因为有关系,分到了心仪的地方。这种时代的局限性,在贺云松的恋人秦洁的分配上显得更加淋漓尽致。“爱,我当然爱你。只是,只有爱行吗?”秦洁的这句话,已经让贺云松痛得撕心裂肺。秦洁的父母为了让女儿不被分配到偏远的林场,想办法让女儿改行,无奈甚至违心地答应了人事局副局长让秦洁做其儿媳妇的请求。正因为这层“难处”,让主人公的校园恋情被现实击得粉碎,最终无果而终。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不可磨灭。

这部小说是一位青年的奋斗史。贺云松一直在奋斗,恰似《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不屈于现状,奋斗不止。他努力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卑微的工作任务,又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清醒。当他跟林场的人一起“打秋风”,不自觉地吃下一个红薯后,没有饱腹感,反而有一种呕吐之感。对总场保卫科抓到偷树村民的刑讯逼供,他看不下去,并仗义执言,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希望抓住一次借调搞林业资源调查的机会,逃离含山林场。没想到,一年半艰苦卓绝的工作,只换来了一个热水瓶的奖励。他本想抓住一棵树以浮出水面,没想到只抓住了一根稻草。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正因为自己的努力而结下的人脉与被认同,才真正打开了一条向上的通道。时代在变,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渴望向上的社会通道是畅通的。作者借小说告诉大家,奋斗是打开那条通道大门的钥匙。

这部小说还是林业知识的科普书。作者专业地讲述了林业活动中的采伐、护林、量方、小班、造林、抚育、防火等专业知识,让我们明白了,那些看似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林业工作,除了充满艰辛,其实还需要很多的知识与智慧。

小说主人公的爱情线舒缓。贺云松与秦美凤之间,有那种似近实远的饭后谈资式的爱情。最主要的还是他与秦洁之间那种校园爱情的延续与倏忽消失。或许,那就是简单爱吧!

作者在《后记》中说自己有过8年林业工作经历,正是那份经历,成就了作者的这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是一位曾经的林业工作者的倾情表达,也是一位写作者对时代的记录与反思。

生活就是一片母树林。感谢生活,成就了川流的长篇小说《母树林》;感谢生活,每一个时代都有别样的精彩。

(作者作品散见《海南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生活就是一片母树林——读长篇小说《母树林》

◎ 王玉初

读完作家川流的长篇小说《母树林》,我掩卷沉思,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惊世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许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问或回答这个问题,至死也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母树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贺云松,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最偏远的含山林场,遇到了一些人和事,虽读懂了世态,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其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行动上的积极与努力,真切地回答了“我是谁?”原来,我是贺铁匠的儿子,是一个中专生,是一位干部,亦是一位有觉醒意识的年轻人。

对“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小说没有直白地回答,而是借助贺云松内心的独白与他的同学之口给予了巧妙地答复。他从城里来,出生在铺满石板的街上,脚不沾泥,并通过读书考取了中专,成了一名知识分子。他像一棵湿地松,能够在薄凉的土地上扎根、存活,却无法伸展腰身。这样的来路,预示着主人公离开的必然。

“我要到哪里去?”小说给出的答案看似是光亮的,实则是含糊的。贺云松从真实的丛林走向了政府办公室的政治丛林,到底是生命意义的上升,还是原地转圈呢?他回到含山林场收拾东西,是在向过去告别,其实是想带走林场的那片泥土,以提醒自己不忘本真地闯好另一片丛林。

这部小说,故事线索并不复杂,写的是平凡人的日常琐事。就连男主人公贺云松,一直做着最琐碎的事,谈着淡如水的爱情,平凡得不像主角。相信读者会像我一样,很期待贺云松能成长为一个光芒万丈的英雄。可作者始终没有让他长成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就连他在失恋后被小混混彪哥欺负时,他都是选择忍让。直到忍无不可忍,他才勇猛地挥了两下手中的锄头,吓退彪哥。我希望贺云松就此一改委曲求全的性格,成长为一位大丈夫,哪怕是一个狠人。遗憾的是,作者仍让贺云松在自己的路上漫不经心地走着,甚至会想“要是锄头落在了彪哥头上,那我的人生就毁了。”这是怎样的人间清醒!恰是这份清醒,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守正。守正,是时代的音符,是命运的标签,亦是未来趋向的明示,真切,感人至深。

这部小说,是一个时代的复印机。贺云松因为没有关系,被分到了林场,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下放,最终分到了最偏远的含山林场。他的同学因为有关系,分到了心仪的地方。这种时代的局限性,在贺云松的恋人秦洁的分配上显得更加淋漓尽致。“爱,我当然爱你。只是,只有爱行吗?”秦洁的这句话,已经让贺云松痛得撕心裂肺。秦洁的父母为了让女儿不被分配到偏远的林场,想办法让女儿改行,无奈甚至违心地答应了人事局副局长让秦洁做其儿媳妇的请求。正因为这层“难处”,让主人公的校园恋情被现实击得粉碎,最终无果而终。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不可磨灭。

这部小说是一位青年的奋斗史。贺云松一直在奋斗,恰似《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不屈于现状,奋斗不止。他努力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卑微的工作任务,又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清醒。当他跟林场的人一起“打秋风”,不自觉地吃下一个红薯后,没有饱腹感,反而有一种呕吐之感。对总场保卫科抓到偷树村民的刑讯逼供,他看不下去,并仗义执言,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希望抓住一次借调搞林业资源调查的机会,逃离含山林场。没想到,一年半艰苦卓绝的工作,只换来了一个热水瓶的奖励。他本想抓住一棵树以浮出水面,没想到只抓住了一根稻草。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正因为自己的努力而结下的人脉与被认同,才真正打开了一条向上的通道。时代在变,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渴望向上的社会通道是畅通的。作者借小说告诉大家,奋斗是打开那条通道大门的钥匙。

这部小说还是林业知识的科普书。作者专业地讲述了林业活动中的采伐、护林、量方、小班、造林、抚育、防火等专业知识,让我们明白了,那些看似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林业工作,除了充满艰辛,其实还需要很多的知识与智慧。

小说主人公的爱情线舒缓。贺云松与秦美凤之间,有那种似近实远的饭后谈资式的爱情。最主要的还是他与秦洁之间那种校园爱情的延续与倏忽消失。或许,那就是简单爱吧!

作者在《后记》中说自己有过8年林业工作经历,正是那份经历,成就了作者的这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是一位曾经的林业工作者的倾情表达,也是一位写作者对时代的记录与反思。

生活就是一片母树林。感谢生活,成就了川流的长篇小说《母树林》;感谢生活,每一个时代都有别样的精彩。

(作者作品散见《海南日报》等报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