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爱蓝天白云的大气专家——记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丹

时间: 2023-09-1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529

“核污水排放后,要不要囤盐?能不能吃海鲜?”“我们大都吃的是井矿盐,而井矿盐国家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囤盐。”近日,在两江新区行远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张丹以《核污水背后的真相》为题,通过“双师双线课”融合课的形式,为孩子们讲课。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多年来张丹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科普活动,6年累计科普受众达50000余人次。

张丹为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做科普讲座(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07年张丹从西南大学硕士毕业后,积极投身到重庆市大气环境科研一线,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监测采样、收集数据……16年里张丹长期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线,致力于大气环境科学研究,2022年被授予重庆市“最美生态环保人”称号。

助力主城区

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

2007年,重庆市正在经历从二氧化硫、酸雨污染到颗粒物污染的转型期,可吸入颗粒物(PM10)被纳入国家的考核指标,重庆市刚被摘掉“酸雨污染区”的帽子,又被贴上了 “雾霾污染”的标签。全市大气PM10存在着浓度水平不清、污染来源不明、分析手段有限、污染对策匮乏等突出问题。

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分析,再到数理统计,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张丹和团队成员差不多用了5年时间,科学系统地分析了我市PM10污染特征和主要源头。正是这种不言放弃、努力钻研的精神,张丹和团队助力主城区有效解决了大开发、大建设时期的颗粒物污染问题。

2013年,重庆市首次出现了连续夏季臭氧污染问题。对此,张丹和同事连续两年顶着炎炎夏日,在主城区、缙云山以及石柱大风堡等地蹲守,为了更精准地采集数据,张丹利用走航车获取实时数据,并同时结合苏玛罐、传统采集罐等仪器采样来获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张丹和研究团队成功捕捉到了臭氧持续污染的过程,首次明确了重庆市是以VOCs为主导的臭氧污染特征,较早提出了应该加强VOCs管控的对策建议,为全市VOCs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牵头承担科技部的

重点研发专项

2019年,结束了在市生态环境局3年的历练,张丹刚回到大气科研岗位,就接到了牵头科技部国家大气重点研发专项《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研究任务,这是重庆市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首次有机会牵头承担科技部的重点研发专项。

“当时留给研究团队申报准备工作的时间十分有限。”张丹告诉记者,能作为年轻的负责人代表重庆市实施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他也深知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能顺利完成项目申请,张丹毅然放弃了已经开始的休假旅行,返回工作岗位,最终经过6次内部汇报预演、12稿答辩申请材料、20余次的会议讨论、32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张丹和科研团队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项目申报答辩,成功为重庆市拿下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研究任务。

2021年,在双碳目标引发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张丹又主动申请到大气工程技术创新部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短板。

“我爱重庆,更爱有蓝天白云的重庆。”张丹说后面将继续做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守护重庆的蓝天白云。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生只爱蓝天白云的大气专家——记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丹

“核污水排放后,要不要囤盐?能不能吃海鲜?”“我们大都吃的是井矿盐,而井矿盐国家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囤盐。”近日,在两江新区行远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张丹以《核污水背后的真相》为题,通过“双师双线课”融合课的形式,为孩子们讲课。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多年来张丹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科普活动,6年累计科普受众达50000余人次。

张丹为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做科普讲座(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07年张丹从西南大学硕士毕业后,积极投身到重庆市大气环境科研一线,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监测采样、收集数据……16年里张丹长期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线,致力于大气环境科学研究,2022年被授予重庆市“最美生态环保人”称号。

助力主城区

解决颗粒物污染问题

2007年,重庆市正在经历从二氧化硫、酸雨污染到颗粒物污染的转型期,可吸入颗粒物(PM10)被纳入国家的考核指标,重庆市刚被摘掉“酸雨污染区”的帽子,又被贴上了 “雾霾污染”的标签。全市大气PM10存在着浓度水平不清、污染来源不明、分析手段有限、污染对策匮乏等突出问题。

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分析,再到数理统计,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张丹和团队成员差不多用了5年时间,科学系统地分析了我市PM10污染特征和主要源头。正是这种不言放弃、努力钻研的精神,张丹和团队助力主城区有效解决了大开发、大建设时期的颗粒物污染问题。

2013年,重庆市首次出现了连续夏季臭氧污染问题。对此,张丹和同事连续两年顶着炎炎夏日,在主城区、缙云山以及石柱大风堡等地蹲守,为了更精准地采集数据,张丹利用走航车获取实时数据,并同时结合苏玛罐、传统采集罐等仪器采样来获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张丹和研究团队成功捕捉到了臭氧持续污染的过程,首次明确了重庆市是以VOCs为主导的臭氧污染特征,较早提出了应该加强VOCs管控的对策建议,为全市VOCs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牵头承担科技部的

重点研发专项

2019年,结束了在市生态环境局3年的历练,张丹刚回到大气科研岗位,就接到了牵头科技部国家大气重点研发专项《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研究任务,这是重庆市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首次有机会牵头承担科技部的重点研发专项。

“当时留给研究团队申报准备工作的时间十分有限。”张丹告诉记者,能作为年轻的负责人代表重庆市实施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他也深知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能顺利完成项目申请,张丹毅然放弃了已经开始的休假旅行,返回工作岗位,最终经过6次内部汇报预演、12稿答辩申请材料、20余次的会议讨论、32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张丹和科研团队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的项目申报答辩,成功为重庆市拿下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研究任务。

2021年,在双碳目标引发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张丹又主动申请到大气工程技术创新部门,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短板。

“我爱重庆,更爱有蓝天白云的重庆。”张丹说后面将继续做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守护重庆的蓝天白云。

记者 朱颂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