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9日举行的“2023全国都市报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座谈会上,全国各地40家媒体的负责人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就“新时代都市类媒体如何赋能社会治理”的主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期间思维火花闪烁,各路观点碰撞,这是一场头脑风暴,更是新时代媒体融合下的一次群英会。我们整理了6位嘉宾的发言,看看关于媒体融合,有怎样的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 扬子晚报副总编辑孙庆:沉下心、俯下身,做好服务拉回客户 “服务到对方不好意思……”谈到媒体融合新路径,扬子晚报副总编辑孙庆的一句“大白话”让所有嘉宾莞尔又引发深刻思考。“怎么能把客户需求最大化,做到和用户重新建立联系,用行动把客户拉回来,是我们在媒体融合、纸媒转型方面的一个重要思考。” 孙庆发言。 作为全国都市报、晚报的旗舰媒体,扬子晚报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不言自明,但孙庆在谈到媒体融合的时候,着墨最多的反倒是这些优势支撑之外的内容——如何做好服务、做优服务,也说出了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服务到对方不好意思”。 孙庆说,扬子晚报在媒体融合转型方面坚持“开门办报”,要求接地气、听民声、解民忧,“报社开通了‘有事找紫牛’专栏,也就是很多都市报和晚报都开办过的市民热线,以表格化的形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地做到条条线索有回应、件件反映有回声,用多方联动的形式,和用户重新建立联系,做好优质服务、优质做好服务,要以‘服务到对方不好意思’的意识和行动,把客户拉回来。”这是“内容为王”的具体表现和具体实践,甚至是对“内容为王”的延伸和扩展——“内容为王”不是自说自话,是请用户说了算。 同时,孙庆对目前困扰媒体转型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流量追求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给出了清晰而响亮的回答:流量不是一时的痛快,既要追求流量,也要留住用户的量,更要以正能量的形式去提升流量。“很多短视频可能能出十万+、百万+的爆款,但作为传统媒体,更要思考媒体的价值观如何体现和完整呈现。”在媒体转型过程中,追求的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正能量价值观,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爽文”“快钱”,不是传统媒体转型的追求之本、前行之路。 澎湃新闻西北运营中心主任赵思维:以快速、深度与可读性的优质报道赢得流量 九年前,澎湃新闻从东方早报脱胎而出,成为国内率先顺应时代大潮的新兴主流媒体之一。 在交流座谈会上,澎湃新闻西北运营中心主任赵思维介绍,九年来,澎湃新闻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新媒体到全媒体,从平台化向生态化目标迈进的变迁,实现了从内生型扩张到外生矩阵式拓展,正在从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加快转型为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商,成为更美好数字生活的赋能者。 赵思维发言。 他谈到,当下信息泛滥,劣质爆款、低俗流量仍在刺激大众的眼球,冲击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如何有效建构牢不可破的专业壁垒,以快速、深度与可读性的优质报道,抵御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自媒体化”倾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课题之一。 “我们认为,将来的媒体更多的是品牌公信力、专业生产力的代表,媒体的核心应当是以价值判断和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有效信息供给和引领。”赵思维结合澎湃新闻的实践,提到主流媒体要依靠优质内容来打造媒体的差异化。“澎湃新闻非常注重策划报道,尤其是重大主题的策划,行动前都会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进行头脑风暴,献计献策,力求把策划做得精彩。”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生态,作为主流媒体,在媒体转型发展中,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封面传媒运营传播中心资深主编王萌:少一点流量焦虑,多一点主流气质 “过去十年是传统媒体全面推进融合发展的战略十年。十年前中国互联网用户为5.64亿,而现在已经超过了10.67亿,伴随着数据翻番,人们的信息获取完成了转场,媒体也从融合发展中实现了转型。”封面传媒运营传播中心资深主编王萌分享了华西都市报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路径。据其介绍,封面传媒的前身华西都市报曾以敲门发行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十年前发现用户大量转移到了互联网,“怎么样才能重新敲开用户的家门”成为华西都市报团队的困惑。 王萌发言。 2015年10月28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以华西都市报为基启动封面传媒融合发展路径,之后封面传媒打造的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封面传媒从成立起就将重新连接世界作为使命,与华西都市报实现了双品牌、双引擎的发展,现在封面新闻粉丝规模已超1.1亿,封面新闻客户端用户下载量超过了3700万。”王萌说,封面传媒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技术引领的战略,致力于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全流程。为此,封面传媒自主研发了智能云、蜂巢智媒体系统等多个智能产品,打造了涵盖七大类21个智能+产品的智能编辑部,主流媒体算法不断进步。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封面传媒已从向内赋能进阶到向外输出阶段,如承建了多个省级融媒平台等。 “新型媒体智库建设上,我们一直在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依靠技术驱动,建设了数据加舆情的新型智库媒体平台。目前,该平台也已成为主力产品。”王萌坦言,从都市报转型以来,用户脱节的这个现象也是存在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封面传媒打造了“云求助”智能服务平台,包括云线索、云投诉等4个板块,各有侧重,其中云辟谣权威发布全网推送,是全省第一时间澄清网络谣言的权威渠道、公开窗口和联动平台。 “华西都市报整体转型为封面新闻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slogan,现在我们有一个新宗旨,就是少一点流量焦虑,多一点主流气质,希望在这个宗旨下继续融合发展。”王萌说。 南方都市报编委、N视频CEO陈伟斌:媒体不应再做新闻的主导者,受众才是主导 南都理念之先、技术之新、实力之强,业内无不竖起大拇指。在此次总编辑宁夏行的高峰论坛上,南方都市报编委、N视频CEO陈伟斌没有多讲成绩优势,而是从新闻主导的角度深入浅出,另辟蹊径地谈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陈伟斌发言。 “媒体转型,主体是媒体,转型的方向路径有技术层面的、理念层面的、人才建设层面的,但客体其实是受众,只转主体,不管客体,转型难以成功。”陈伟斌说,从理念上说,在当前媒体转型的大环境下,媒体不应再把自己作为新闻的主导者,而是要把受众当作新闻的主导者,要能把受众的要求摆在转型的思路中去全盘考量,才能更好地找准转型的方向、融合的路径、服务的对象。 媒体转型中,视频这块阵地是所有媒体绕不开的内容,陈伟斌说,现在是个“无视频不传播”的时代,南都在视频创新方面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例如,应用自主可控平台,起到吸引年轻人、连接年轻人、聚拢年轻人的作用,同时,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和抓手,以城市治理、社会治理、行业治理为目标,用创意生产驱动视频效应最大化,让视频真正起到支撑媒体转型“擎天柱”的作用,给媒体转型中视频的角色和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注解。 新京报社编委肖名焰: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破界的能力 《新京报》今年创刊二十周年,从传统媒体最鼎盛时期开启巅峰到最低谷,再到后来转型的这些年,《新京报》基本见证了中国报业的总体发展脉络。在当日的交流座谈会上,新京报社编委肖名焰分享了相关经验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肖名焰发言。 “现在新京报形成了一报两网三个客户端的新媒体矩阵,因为最早感受到了市场压力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我们创立了‘我们视频’及‘动新闻’,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重新展现新闻现场。目前真正办报纸的只有7个专职人员,其余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支持人员进行全媒体转变。”肖名焰说,媒体转型过程中,他的最大感触就是“破界”,简单理解,就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破界的能力。 如何打破界限?肖名焰给出6个关键词:内容、传播、制作、时空、专业和经营。“内容无须多言,不管什么时候好的内容都会带来好的流量。而传播,以前靠报纸,现在靠网络,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也有别人的,所以现在这种传播的方式和平台形式太多了。”肖名焰说,以前采写编发是一个流程,但这种边界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甚至主角也已经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生转移,你采访别人,别人可能也在采访你。而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融合下,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时空界限也被打破,随时随地都处于工作状态,人员背景甚至也不再局限于新闻专业,要学会写作、摄影、剪辑、录音等多种技能,变成全能人才。 在肖名焰看来,媒体转型过程中,首先内容永远为王,其次媒体立场不能改变。“主流媒体应该要保持我们基本的媒体立场,不能被自媒体带偏。”肖名焰强调。 《生活报》副社长安刚:都市类媒体也要重点关注时政报道,同时强化关注民生的责任 安刚说,都市类媒体也要注意做好时政报道,在做深主题报道方面下功夫。2022年《生活报》在龙头新闻生活报频道推出了11个重点报道,包括强国复兴有我、黑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报道,都市类媒体重点关注时政报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安刚发言。 同时安刚也谈到,《生活报》创办了《帮办》栏目,随后又升级为《党员帮办在一线》栏目,既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强化了媒体关注民生的责任。报道的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老百姓都是事关日常生活的大事,通过帮办的方式,在解决中促改进。如何把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和解决民生问题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媒体建设性作用,《生活报》给出了新颖、响亮且有效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