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读季羡林《读书与写作》

时间: 2023-11-2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749

◎ 李一鸣

著名教育家张元济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先生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读书与写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是“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中的一种,分为“读书篇”和“写作篇”两部分,共收录了季老谈论读书与写作话题的32篇经典文章。这本并不厚的册子,既体现了他对书的偏爱之情和对阅读的推崇,又集中展现出其关于写作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了增加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找份好的工作,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季老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他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

正因为读书是如此重要,又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总是爱书如命。季老自己即是如此,他一生视书为友,而且是视为密友。他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他积数十年之功,藏书达数万册,满满当当地装了七间房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北大教授之中当之无愧的“藏书状元”。这些藏书作为他的“密友”,“每一本都蕴含着无量的智慧。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智慧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

季老自己正是毕其一生,始终与书为伴,坚持读书和写书:从懵懂少年,到“中年知识分子”,再到年届耄耋“霜叶般的老人”,仍然是“举头看红叶,低头读华章,心旷神怡,衰颓的暮气一扫而光”。

当然,读书还得要有评判一本书是好是坏、是精华还是糟粕的眼光。评判一本书好与坏的标准,有可能是因人而异的。但在季老看来,客观的标准还是有的,比如说能鼓励人前进,能给人乐观精神,能增加人的智慧,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能给人以力量,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上,它能帮助人明辨善与恶,明辨是与非;它能帮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至迷失方向。”达到了这些标准,就可以称得上“这是一本好书”。

但在同时,“好与坏”“精华与糟粕”有时候也很难有截然对立、泾渭分明的界限。古往今来,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对待古代书籍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往往会互相转化,循环往复,变化多端。时代随时在变化,社会随时在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前代或当代的理论、学说或行动,就是精华,否则就是糟粕”。

无论如何,如果要做到以书为友,不管是藏书还是写书,“书”的使命关键还是在于“读”。只要拿起书本“随便翻翻”,都会“开卷有益”。鲁迅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季老特别鼓励广大的学生和青少年,不仅要读自己专业的书,还要在专业以外“随便翻翻”,广泛地阅读其他书籍,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回顾自己藏书、写书、读书的一生,他肯定地说。

  (作者作品散见《滕州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读季羡林《读书与写作》

◎ 李一鸣

著名教育家张元济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先生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读书与写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是“读典季羡林·轻收藏书系”中的一种,分为“读书篇”和“写作篇”两部分,共收录了季老谈论读书与写作话题的32篇经典文章。这本并不厚的册子,既体现了他对书的偏爱之情和对阅读的推崇,又集中展现出其关于写作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了增加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找份好的工作,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季老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他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

正因为读书是如此重要,又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总是爱书如命。季老自己即是如此,他一生视书为友,而且是视为密友。他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他积数十年之功,藏书达数万册,满满当当地装了七间房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北大教授之中当之无愧的“藏书状元”。这些藏书作为他的“密友”,“每一本都蕴含着无量的智慧。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智慧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

季老自己正是毕其一生,始终与书为伴,坚持读书和写书:从懵懂少年,到“中年知识分子”,再到年届耄耋“霜叶般的老人”,仍然是“举头看红叶,低头读华章,心旷神怡,衰颓的暮气一扫而光”。

当然,读书还得要有评判一本书是好是坏、是精华还是糟粕的眼光。评判一本书好与坏的标准,有可能是因人而异的。但在季老看来,客观的标准还是有的,比如说能鼓励人前进,能给人乐观精神,能增加人的智慧,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能给人以力量,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上,它能帮助人明辨善与恶,明辨是与非;它能帮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至迷失方向。”达到了这些标准,就可以称得上“这是一本好书”。

但在同时,“好与坏”“精华与糟粕”有时候也很难有截然对立、泾渭分明的界限。古往今来,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对待古代书籍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往往会互相转化,循环往复,变化多端。时代随时在变化,社会随时在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前代或当代的理论、学说或行动,就是精华,否则就是糟粕”。

无论如何,如果要做到以书为友,不管是藏书还是写书,“书”的使命关键还是在于“读”。只要拿起书本“随便翻翻”,都会“开卷有益”。鲁迅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季老特别鼓励广大的学生和青少年,不仅要读自己专业的书,还要在专业以外“随便翻翻”,广泛地阅读其他书籍,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老回顾自己藏书、写书、读书的一生,他肯定地说。

  (作者作品散见《滕州日报》等报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