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重庆市戒毒康复所紧紧围绕“招得来”“留得住”“戒得了”的思路目标,深入理论研究,深化戒治实践,创新构建了以“五化五心”五大体系为核心的重庆戒毒康复工作模式,为打造重庆戒毒康复工作品牌、推动戒毒康复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探索。 戒毒宣传进校园(资料图) “契约化管理”体系让戒毒康复更安心 场所探索形成了“一统四管”(坚持党建统领,实施组织管理、协议管理、制度管理、自助管理)的管控体系,确保戒毒人员安心戒毒。同时,采取契约化协议式管理,戒毒康复人员与戒毒康复所双方通过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双方共同遵守和履行。 在制度管理方面,场所强化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一体化”建设,严格落实“三级安全排查”、“三级安全研判”、尿液检测、入所安全检查、新收人员体检等机制。设立公安派出所驻康复所警务室,定期与公安民警开展实战应急演练,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公安专网连线入所,所地工作协作及信息共享机制提档升级,初步打造了戒毒康复的“安全岛”、回归社会的“中转站”。此外,还成立自助管理委员会,戒毒康复人员自主选举产生委员,协助民警开展内部事务性工作,实现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专业化治疗”体系让戒毒康复更修心 场所在“三法同步”(药物治疗法、心理干预法、体能训练法)的实践总结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策四治”(坚持一人一策,实施中西医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的综合戒治体系。通过开展“医联体”建设,与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北碚区中医院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以中成药和熬制中药汤剂为主要手段的中药治疗。 同时,采取现代技术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改善戒毒康复人员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碍或者迟滞病变。建所以来,累计为300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生理脱毒治疗,生理脱毒完成率达90%以上,稽延性症状好转率达92.3%。 成功戒毒的关键在于戒除心瘾。场所深化所校合作,依托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联合实施个别谈话、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心理讲座、健康教育等,并配合开展陶艺艺术治疗,辅以背诵戒毒誓词、演唱戒毒歌曲、音乐疗法等矫治手段,全面提升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素质、拒毒毅力。 “系统化康复”体系让戒毒康复更励心 场所探索形成了“一体四强”(坚持一体康复,实施教育强心、培训强技、帮辅强志、典型强引)的康复体系,切实帮助康复戒毒人员修复身心。结合戒毒康复人员实际经历、现实表现等情况,场所采取课堂化教学、主题活动、个别教育等形式,对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禁戒毒教育、法律法规、抗毒拒毒训练等系统化教育。通过“所校合教”,积极开展中式烹饪、西式糕点、茶艺等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至今,共培训戒毒康复人员1500余人,847名康复人员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场所还通过亲子指导、开办家庭学校等方式,积极劝导家属以宽容包容的态度,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树生活的信心、重塑正常的生活秩序。通过文体活动、社团帮扶、义工帮教等方式,改善人际关系,促使其逐步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建所以来,已培育康复典型56名,最长操守保持者达11年。 “社区化生活”体系让戒毒康复更润心 场所探索形成了“一园四优”(坚持家园建设,实施政策保障优、环境打造优、文化生活优、回归体验优)的生活保障体系,为戒毒康复人员留所戒毒提供了良好服务保障。如该场所对戒毒康复人员实行“三免一保障”(免戒毒治疗药物费、免住宿费、免职业技能培训费,保障一日三餐基本生活)惠民政策,充分体现了戒毒康复所公办公益的性质。 场所定期组织康复人员开展体操、茶道、种植养殖、陶艺制作等主题活动,帮助康复戒毒人员放松心情,舒心戒毒。定期开展求职应聘、试工、试商、试学、餐饮业经营、回家探视等“实景化”“渐进式”回归社会训练,促进戒毒康复人员由场所向社会的有机衔接、紧密融合。 “社会化延伸”体系让戒毒康复更暖心 重庆市康复戒毒所探索形成了“一专四创”(坚持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创新开展禁毒戒毒宣传、家庭戒毒康复、社戒社康指导、社工义工培训)的社会延伸体系,有效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工作。 成立“启明星”禁毒宣传工作队,开展“六进”禁毒宣传,为宣传受众指导算好“人生七笔账”,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累计禁戒毒宣传受众达20余万人次。依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推行“服务+诊疗+教辅+帮扶”工作机制,做好家庭戒毒康复工作。建所以来,已累计接收家庭戒毒康复人员1822人次,对15名家庭戒毒康复人员的社保、就业、入学等困难予以帮扶。 在延伸社会化服务方面,建成永川区、铜梁区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协助指导区域镇街实现“零失控”目标,先后为6名康复人员创业就业提供帮扶。创新开展社工义工培训,组织承办全市、区县禁毒社工义工培训15期,累计培训850余人,为提升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后续照管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