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时间: 2024-01-2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091

◎ 冉启蕾

回家过年,让孤寂的灵魂得到慰藉;回家过年,让浓浓的乡愁有了归宿;回家过年,更是人生的寄托和亲情的诠释。

身在在异乡的游子,总会趁着春节赶回老家过年。回到父母身边与家人团年,已成为了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精神寄托。哪怕回家的车票再难买,哪怕回家的路有多么遥远,人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回家团年,因为家里有父母,跟父母一起团年,那才叫真正的过年。

我也不例外,前些年的每年春节,客居他乡的我总会带着妻儿,不顾旅途劳顿,挤车挤船,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到父母身边,和父母以及兄妹一起吃团年饭,尽享天伦之乐,将浓浓的亲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记得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节,父亲总会拖着我们一家五口,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赶回重庆市石柱县的临溪镇团年。因为,他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还健在,必须回到临溪镇团年,多年雷打不动。

那时,父母还在重庆市丰都县偏远的双龙场乡教书,由于没通公路,交通极为不便。从丰都县的双龙场到石柱县的临溪镇,至少要花三天时间,第一天要走近百里的山路才能抵达丰都县城,在县城小旅馆住上一宿后,第二天一大早乘船到丰都的高家镇,然后乘客车到石柱县城,又要住上一晚,第三天如果能顺利乘上每天一趟的班车,下午才能赶到临溪镇,否则,还要在石柱县城住上一晚,所以,每年回家过年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全家的最大的烦忧。

但,无论如何,过年,那是必须要回家的。

记得那是1971年的春节,我才岁14岁,父母带着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和比我小6岁的妹妹冒着大雪,翻山越岭地赶回临溪镇奶奶家过年。本来,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么爸早就来信告诉父亲,说石柱县城至临溪镇的公路由于多处塌方,班车早已停运,春节也无法恢复,让我们一家不必太辛苦赶回。可父亲念家心切,打听到石柱县的西沱镇离临溪镇只有80里山路,执意要带着全家回奶奶身边。

腊月二十八日一大早,我们一家五口从双龙场出发,步行至丰都县城时已近傍晚,不巧轮船扎雾,第二天只好在丰都县城待了一天,腊月30日凌晨终于从丰都码头乘上了到石柱西沱的小客轮,可客轮到达石柱西沱时已经下午两点多钟了,本来已是大雪封山,父亲仍带着我们一家五口,翻越海拔1500米的楠木垭,步行回临溪和奶奶一家团年。

很少见到雪的我们刚开始兴奋极了,和哥哥边走边打雪仗,可越走越寒冷,鹅毛大雪下个不停,几乎将山路全部覆盖,连路基都看不到,父亲只好折了根树枝在前面探路,我们踩着父亲踏出的脚印艰难前行,快到楠木垭山顶时,道路完全中断,而脚下则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便会摔下无底深渊。

我们相互搀扶着,跌跌撞撞地翻越雪山,好不容易才翻过楠木垭山顶,一路上不见一个人影,狂风挟着大雪呼啸着,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似地,天色慢慢变暗,沿途人烟稀少,偶尔有乌鸦鸣叫着飞过,想起老人讲过的听见乌鸦叫不吉利的故事,我害怕极了。这时,见到路边一农户,他们家正在做团年饭,父亲上前打听,才知道该处叫枫香湾,离临溪镇还有近30里山路。

寒风和暴雪中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冒着风雪赶路。怕迷路,父亲提出给点报酬,让那家的男主人带路,那位憨厚的山里汉子爽快地答应了,为我们准备了一捆柏树火把,就着那忽明忽暗的柏树火把,我们又开始赶路了,那位山里汉子主动帮我们背行李,走在我们一家人的前面,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柏树火把。他说我们不该冒雪赶路,楠木垭太陡太险,常常出人命,两天前一个进山收购山货的中年人不慎摔下悬崖没了命。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惊出一身冷汗,行走得更加小心了。

虽然冒雪翻过了险峻的楠木垭,但眼前仍是被大雪覆盖的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我们大概又艰难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远处有一道电光闪烁,对方也发现了柏树火把的光亮,大声地呼喊着我和哥哥的名字,原来是么爸按我父亲与他事先的约定,打着手电从临溪来接我们。那位憨厚的山里汉子坚决不收父亲递上的带路费,为感谢他,母亲塞给了他一包杂糖和一小瓶味精。

有么爸为我们带路,我的恐惧感也因此减轻了许多,紧紧跟在他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临溪镇赶路,虽然一路上又冷又饿,还摔了几跤,但开始兴奋起来。

终于到家了。

抵达临溪时,已是午夜时分,家家户户早已吃过了年夜饭。奶奶见了我们,兴奋不已,抱着我们看了又看,亲了又亲,激动的泪水挂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么妈早就烧开了一大盆热水,让我们烫早已冻僵的脚,不一会,手脚麻利的么妈便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一大家人终于在大年三十的午夜团年了。

当时我还有些不解,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恶劣的天气,父亲为什么非得要吃尽苦头赶回老家团年呢?

长大了,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在外漂泊,再后来,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后,才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什么执意每年要回家团年的真正意义。这些年来我也不例外,每年的春节,必须回到父母身边团年,而母亲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年货,洗好了床单被套,还给晚辈们准备了压岁钱,在父母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

可如今,母亲走了,父亲也走了,回家团年的念头也没有了,人们都说:父母在,家就在,每年才会有团年的动力。我常暗自思忖:要是父母亲还健在,那该多好啊!

回家团年,终究成了我的奢望。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回家过年

◎ 冉启蕾

回家过年,让孤寂的灵魂得到慰藉;回家过年,让浓浓的乡愁有了归宿;回家过年,更是人生的寄托和亲情的诠释。

身在在异乡的游子,总会趁着春节赶回老家过年。回到父母身边与家人团年,已成为了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精神寄托。哪怕回家的车票再难买,哪怕回家的路有多么遥远,人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回家团年,因为家里有父母,跟父母一起团年,那才叫真正的过年。

我也不例外,前些年的每年春节,客居他乡的我总会带着妻儿,不顾旅途劳顿,挤车挤船,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到父母身边,和父母以及兄妹一起吃团年饭,尽享天伦之乐,将浓浓的亲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记得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节,父亲总会拖着我们一家五口,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赶回重庆市石柱县的临溪镇团年。因为,他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还健在,必须回到临溪镇团年,多年雷打不动。

那时,父母还在重庆市丰都县偏远的双龙场乡教书,由于没通公路,交通极为不便。从丰都县的双龙场到石柱县的临溪镇,至少要花三天时间,第一天要走近百里的山路才能抵达丰都县城,在县城小旅馆住上一宿后,第二天一大早乘船到丰都的高家镇,然后乘客车到石柱县城,又要住上一晚,第三天如果能顺利乘上每天一趟的班车,下午才能赶到临溪镇,否则,还要在石柱县城住上一晚,所以,每年回家过年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全家的最大的烦忧。

但,无论如何,过年,那是必须要回家的。

记得那是1971年的春节,我才岁14岁,父母带着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和比我小6岁的妹妹冒着大雪,翻山越岭地赶回临溪镇奶奶家过年。本来,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么爸早就来信告诉父亲,说石柱县城至临溪镇的公路由于多处塌方,班车早已停运,春节也无法恢复,让我们一家不必太辛苦赶回。可父亲念家心切,打听到石柱县的西沱镇离临溪镇只有80里山路,执意要带着全家回奶奶身边。

腊月二十八日一大早,我们一家五口从双龙场出发,步行至丰都县城时已近傍晚,不巧轮船扎雾,第二天只好在丰都县城待了一天,腊月30日凌晨终于从丰都码头乘上了到石柱西沱的小客轮,可客轮到达石柱西沱时已经下午两点多钟了,本来已是大雪封山,父亲仍带着我们一家五口,翻越海拔1500米的楠木垭,步行回临溪和奶奶一家团年。

很少见到雪的我们刚开始兴奋极了,和哥哥边走边打雪仗,可越走越寒冷,鹅毛大雪下个不停,几乎将山路全部覆盖,连路基都看不到,父亲只好折了根树枝在前面探路,我们踩着父亲踏出的脚印艰难前行,快到楠木垭山顶时,道路完全中断,而脚下则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便会摔下无底深渊。

我们相互搀扶着,跌跌撞撞地翻越雪山,好不容易才翻过楠木垭山顶,一路上不见一个人影,狂风挟着大雪呼啸着,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似地,天色慢慢变暗,沿途人烟稀少,偶尔有乌鸦鸣叫着飞过,想起老人讲过的听见乌鸦叫不吉利的故事,我害怕极了。这时,见到路边一农户,他们家正在做团年饭,父亲上前打听,才知道该处叫枫香湾,离临溪镇还有近30里山路。

寒风和暴雪中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冒着风雪赶路。怕迷路,父亲提出给点报酬,让那家的男主人带路,那位憨厚的山里汉子爽快地答应了,为我们准备了一捆柏树火把,就着那忽明忽暗的柏树火把,我们又开始赶路了,那位山里汉子主动帮我们背行李,走在我们一家人的前面,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柏树火把。他说我们不该冒雪赶路,楠木垭太陡太险,常常出人命,两天前一个进山收购山货的中年人不慎摔下悬崖没了命。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惊出一身冷汗,行走得更加小心了。

虽然冒雪翻过了险峻的楠木垭,但眼前仍是被大雪覆盖的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我们大概又艰难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发现远处有一道电光闪烁,对方也发现了柏树火把的光亮,大声地呼喊着我和哥哥的名字,原来是么爸按我父亲与他事先的约定,打着手电从临溪来接我们。那位憨厚的山里汉子坚决不收父亲递上的带路费,为感谢他,母亲塞给了他一包杂糖和一小瓶味精。

有么爸为我们带路,我的恐惧感也因此减轻了许多,紧紧跟在他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临溪镇赶路,虽然一路上又冷又饿,还摔了几跤,但开始兴奋起来。

终于到家了。

抵达临溪时,已是午夜时分,家家户户早已吃过了年夜饭。奶奶见了我们,兴奋不已,抱着我们看了又看,亲了又亲,激动的泪水挂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么妈早就烧开了一大盆热水,让我们烫早已冻僵的脚,不一会,手脚麻利的么妈便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一大家人终于在大年三十的午夜团年了。

当时我还有些不解,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恶劣的天气,父亲为什么非得要吃尽苦头赶回老家团年呢?

长大了,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在外漂泊,再后来,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后,才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什么执意每年要回家团年的真正意义。这些年来我也不例外,每年的春节,必须回到父母身边团年,而母亲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年货,洗好了床单被套,还给晚辈们准备了压岁钱,在父母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

可如今,母亲走了,父亲也走了,回家团年的念头也没有了,人们都说:父母在,家就在,每年才会有团年的动力。我常暗自思忖:要是父母亲还健在,那该多好啊!

回家团年,终究成了我的奢望。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