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子雯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第二十条》 推动沉睡多年的《刑法》第二十条逐渐苏醒的背后,是血淋淋的代价——张贵生坚持上访途中的车祸、郝秀萍跳楼时的绝望,这些事件就像是刘文经车里还没拿出来的那把刀,扎在了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的身上。当我看完《第二十条》这部电影,我最想谈的正是那把“刀”。 刀,作为案件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也作为检察官吕玲玲最后的坚守,直到电影的结尾才被找到,这把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恶霸刘文经的不法侵害是否已经结束,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能否满足。因此,这把刀的存在似乎决定了王永强定罪量刑的关键走向。 可是,在电影的最后,这把刀被找到了,一部分法律人还是偏向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窥其缘由,不过是“司法惯例”对法律人的束缚。从包里拿出的一份份判决,到在听证会上说出“那把刀不重要”,这是韩明作为检察官从理智冷漠的审查人向温情温度的法律人的转变,是冷冰冰的“同案同判”的法律文书向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可感受的转变。明明是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那把刀为什么不重要了? 我们再来看看刘文经这个村霸,如果孤立地看刘文经对郝秀萍的强奸行为这一个“点”,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的结论。但这个“点”不是一个孤点,它存在于刘文经长期对王永强一家实施各种形式迫害这一条“线”上,每一次暴力行为都是这场单方面迫害的一部分,让王永强一家人时刻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这种侵害是一种持续性、连贯性、进行时的不法侵害,可以认定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要件,这把刀因此不再成为影响本案定罪量刑的关键因素。 那不禁想问,影响定罪量刑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法律条文本身吗?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内心的公平正义是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定罪量刑绝不能破坏人民对健全法感的朴素思维,这种朴素思维是理也是情,厘清法律背后的理,顺应社会大众的情,这是司法办案长期累积的成功经验。因循守旧、刻薄呆板地适用法律条文,就案办案、机械办案违背了法律背后的逻辑,电影里展示的一件件见义勇为的“反面案例”,无不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案例能成为热点不正是因为其违背了人民最朴素的价值观吗?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对人民心中公平正义的授权,鼓励民众向不法侵害作斗争,法无需向不法让步。如此,在检察人员办案的过程中,既要客观冷静“在外面”,也要低头感受“走进去”,既要坚持专业判断,杜绝忽视法律规则的“法条虚无主义”,也要把自己代入每一个普通公民的所思所想,坚持情理法的融合,将个案置于情理之中综合考量,让公平正义在人民心中可感可触可信。 回头再看这把刀,这把刀重要吗?它是构成法律事实的基础,是推动检察官查明案件事实的抓手,是沉睡的“第二十条”苏醒的关键,更是扎在了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条文上。电影可以重放,人生不能重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情感和希望;法律人之所以为法律人,是因为我们能够读懂冰冷法条下的温度,秉持法律应有的理性,发挥人类本来的感性,我们应时刻铭记:“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