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过时间长河 她们依然芬芳——记重庆市渝北教育矫治所奋战戒毒一线的“她力量”

时间: 2024-03-08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485

她们似玫瑰,无论阳光或风雨都热烈地绽放;她们似雏菊,无论旷野或角落都顽强生长点缀一片春色;她们似长寿,无论肥沃或贫瘠,花团锦簇蓬勃向上……都说“警”色如花,在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这个舞台,女民警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奉献,撑起了“半边天”。在第114个国际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进重庆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渝北教育矫治(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转运站)所,感受重庆司法行政戒毒战线上的“她力量”。

王 春:从青涩到“老辣”初心不改

(认真仔细对库存进行清点)

2000年,在陕西医专学习药剂学专业的王春,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重庆,当时年仅19岁的她,怀揣着儿时治病救人的梦想,加入到了重庆市劳教局(现重庆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局)队伍,在戒毒所医务室负责为戒毒人员配发药物。

回忆起初次派发药物的场景,王春仍有些青涩。她说,第一次与戒毒人员接触时,内心非常紧张,有些不知所措,幸好随行的老民警在一旁鼓励她。而今,王春已然成为了新警眼中威严、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老民警,从青涩到“老辣”,一步步锻炼学习,成为了一名工作过硬的“女汉子”。

2001年,王春接受调派,来到了重庆南岸女子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从事女性戒毒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刚调入所内,一名五十多岁、“多进宫”的戒毒人员张丽(化名)就给王春来了个“下马威”——常常不听从王春的管理、拒绝沟通。这个“刺头儿”让王春十分棘手。而王春的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她暗暗发誓,一定要转化这名戒毒人员。

王春在工作中留心发现,每次在戒毒人员与亲属会见的日子里,张丽都闷闷不乐,有时候还扒着窗口紧紧盯着大门处郁闷无言。后来,王春多次与她对话谈心,才知道事情原委。因为吸毒,张丽的女儿早已对她失去信心,拒绝前来所里探望,这也成了张丽入所以来缠绕心中的心结。

为了帮她解开心结,王春向大队汇报后,通过座机多次打电话,劝说张丽的女儿,想缓和她们的亲子关系。经过王春的坚持不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张丽得到了女儿的谅解,接下来的日子里,逢年过节便会前来探望她。

王春的温暖、耐心,在生活点滴中感染浸润了张丽的心,在随后的教育矫治工作中,张丽事事抢着做、争着做,在戒毒人员小组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2022年,王春被调往重庆市渝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担任六大队教导员。六大队负责全所戒毒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这项工作对她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和过去一样,她仍然从事戒毒人员管理服务工作,陌生在于她的工作更加宽泛、细碎,戒毒人员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她负责,比如戒毒人员的被服、财物管理、食堂仓库清点等工作。

家在哪里,团圆就在哪里。为了缓解戒毒人员的思家之情,王春和同事们在今年春节前夕就开始忙碌起来。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王春和同事们科学谋划、精心安排,专门到多家菜品供应市场考察,采购、储备了品种多样、营养均衡的肉类、蔬菜、水果。

萝卜烧牛腩,麻辣小火锅,川味烧白,醋溜白菜,滑肉汤,汤圆,饺子……“没想到在戒毒所里过年,也能吃到家的味道。”除夕夜,戒毒人员吃着大队为他们准备的年夜饭,不禁感叹道。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感谢大队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味,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期望,尽快戒除毒瘾,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戒毒人员李某如是说道。

“希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届时每年除夕都能和家人吃上年夜饭!”这是王春对戒毒人员的美好祝福。

黄雪梅:所有人员档案了然于胸

(走访街道,与社工一起梳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

初见53岁的黄雪梅,给人的印象是干练清爽,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傲雪寒中梅。此刻她刚处理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所里补齐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档案。

自1986年起,黄雪梅的脚步从四川凉山女子监狱来到重庆市女子监狱,又从西山坪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到了渝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来,她在心理咨询教育、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3年,渝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沙坪坝区禁毒办、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达成联建,因此在所教育科工作的黄雪梅,随后被派往磁器口街道,从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指导工作。

初到岗位,黄雪梅发现社区戒毒人员既无档案又无专人负责,她只能靠着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联合民政、公安部门,查找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联系方式,获取他们的基础信息。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在磁器口街道登记注册的有26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电话打过去时,要么是停机、关机,要么就是无效号码,难寻踪迹。有时,一连打出十几通电话,才有人接听,然而有的表示自己也联系不上所要找的人,甚至有人以为这是诈骗电话匆匆挂掉。

没办法,黄雪梅只好前往公安机关、民政部门一个一个重新查询联系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这26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纷纷对接上,并完成了建档立案。如今,这26份档案她了然于胸。

一次工作会后,黄雪梅查看自己的手机,有5通未接来电,这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吴天(化名)打来的。于是,她赶紧回过去。电话那端,吴天心急如焚,说话结结巴巴,毫无头绪。此时黄雪梅一边安抚他,一边鼓励他。经过吴天的陈述,她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就在不久前,吴天的老婆因病去世,远在四川渠县年迈的外婆一人无力抚养吴天的两个女儿,一人读高中一人就读初中,现在两个女儿不得已辍学。吴天当天买好了车票准备回四川看望老人与小孩,但当天他又必须完成尿检方能离开,不巧的是,派出所里相关的工作人员外出办公,无法完成尿检。心急如焚的吴天第一时间想到了前两天刚电话回访过他的黄雪梅,当时,黄雪梅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打电话给我”,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黄雪梅的电话。

了解情况后,黄雪梅第一时间联系了街道相关负责人,通过他们又联系上公安民警为吴天尿检,最终吴天顺利坐上了回四川的车。

对于社区康复人员来说,如何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的人生轨道以及就业就是他们关心的问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张风(化名)在解除强制戒毒后,希望能够在家附近租下一个爱心亭做点小生意,但他家境贫苦,父母都是残疾人,承担不了爱心亭的租金。黄雪梅得知此事后,前往市市政局沟通协商,尝试为他提供减免福利,但对于张风来说,优惠后租下爱心亭仍然困难。于是,黄雪梅劝说张风可以找安保类工作,先解决温饱问题。

诸如此类的小事数不胜数,也正是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微小事,黄雪梅赢得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认可与信任,他们知道,遇上难事,身后会有黄雪梅这样负责任、干实事的民警在支持着他们。

如黄雪梅所说,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非一方力量就能完成,要联合政府各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力量方能做实、做好。

陈 颖:精准施救保障场所安全

(及时了解掌握每一名戒毒人员身体状况)

怀揣着儿时的理想,2001年,陈颖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没有选择跟其他同学一样进入各大医院,而是毅然报考了公务员,成为一名司法警察。

经过集中培训以后,陈颖被分到了当时的劳教系统,在人和劳教大队成为一名新警进行新入所人员管理工作。从小就喜欢看探案故事和法医日志的陈颖原本是希望如同李昌钰一样成为一名刑事鉴识学专家,然而现实工作中的她则是面对劳教(戒毒)人员,让她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过,陈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这一干,就是13年。陈颖说:“现在的我热爱这份职业,把它当成事业来干,这样我的工作将永远充满动力和热情!”

陈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2006年,因工作出色,陈颖被调入市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转运站,对从公安机关收治的每一名戒毒人员进行身体检查。

“别小看这个程序、步骤,戒毒人员收容收治体检事无大小,有的时候连戒毒人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些什么病况。”陈颖说,这是她13年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

从警多年,陈颖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成功阻止了一次病况的蔓延,治疗好了很大一部分戒毒人员,保证了场所的安全稳定。

2006年夏天,陈颖刚调入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转运站。一天,场所接到通知,近段时间,有1个场所的多名戒毒人员和1个监狱的多名服刑人员出现双下肢肿胀,并突发心脏病,请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医生群策群力积极救治。

接到上级通知后,陈颖被安排到事发点进行诊断。此时,其他一些医务工作者都未见过此病症,一时束手无策。

陈颖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年龄、饮食,根据发病季节的特征,果断判定这是维生素B1缺乏症,俗称“脚气病”。

经过及时救治,发病的戒毒人员和服刑人员逐渐恢复。陈颖告诉记者,因为这种病症无法用医疗机械进行检测,因此查找不到病因。

正是因为陈颖的这一细致处置,及时保障了戒毒场所和监狱的安全,受到了上级领导表扬。随后不久,司法部也派专人到重庆取经,了解事情经过。

从警多年,陈颖也遇见过自暴自弃的戒毒人员,他们不愿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来治疗自身的疾病。每当这时,陈颖也时常耐心劝说那些不愿治疗、自暴自弃的病人配合打针吃药,尊重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生命,从心理层面打消患者的顾虑,疗愈心灵。

记者 王 伟 罗浦维 谭 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蹚过时间长河 她们依然芬芳——记重庆市渝北教育矫治所奋战戒毒一线的“她力量”

她们似玫瑰,无论阳光或风雨都热烈地绽放;她们似雏菊,无论旷野或角落都顽强生长点缀一片春色;她们似长寿,无论肥沃或贫瘠,花团锦簇蓬勃向上……都说“警”色如花,在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这个舞台,女民警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奉献,撑起了“半边天”。在第114个国际妇女节前夕,记者走进重庆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渝北教育矫治(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转运站)所,感受重庆司法行政戒毒战线上的“她力量”。

王 春:从青涩到“老辣”初心不改

(认真仔细对库存进行清点)

2000年,在陕西医专学习药剂学专业的王春,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重庆,当时年仅19岁的她,怀揣着儿时治病救人的梦想,加入到了重庆市劳教局(现重庆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局)队伍,在戒毒所医务室负责为戒毒人员配发药物。

回忆起初次派发药物的场景,王春仍有些青涩。她说,第一次与戒毒人员接触时,内心非常紧张,有些不知所措,幸好随行的老民警在一旁鼓励她。而今,王春已然成为了新警眼中威严、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老民警,从青涩到“老辣”,一步步锻炼学习,成为了一名工作过硬的“女汉子”。

2001年,王春接受调派,来到了重庆南岸女子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从事女性戒毒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刚调入所内,一名五十多岁、“多进宫”的戒毒人员张丽(化名)就给王春来了个“下马威”——常常不听从王春的管理、拒绝沟通。这个“刺头儿”让王春十分棘手。而王春的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她暗暗发誓,一定要转化这名戒毒人员。

王春在工作中留心发现,每次在戒毒人员与亲属会见的日子里,张丽都闷闷不乐,有时候还扒着窗口紧紧盯着大门处郁闷无言。后来,王春多次与她对话谈心,才知道事情原委。因为吸毒,张丽的女儿早已对她失去信心,拒绝前来所里探望,这也成了张丽入所以来缠绕心中的心结。

为了帮她解开心结,王春向大队汇报后,通过座机多次打电话,劝说张丽的女儿,想缓和她们的亲子关系。经过王春的坚持不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张丽得到了女儿的谅解,接下来的日子里,逢年过节便会前来探望她。

王春的温暖、耐心,在生活点滴中感染浸润了张丽的心,在随后的教育矫治工作中,张丽事事抢着做、争着做,在戒毒人员小组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2022年,王春被调往重庆市渝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担任六大队教导员。六大队负责全所戒毒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这项工作对她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和过去一样,她仍然从事戒毒人员管理服务工作,陌生在于她的工作更加宽泛、细碎,戒毒人员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她负责,比如戒毒人员的被服、财物管理、食堂仓库清点等工作。

家在哪里,团圆就在哪里。为了缓解戒毒人员的思家之情,王春和同事们在今年春节前夕就开始忙碌起来。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王春和同事们科学谋划、精心安排,专门到多家菜品供应市场考察,采购、储备了品种多样、营养均衡的肉类、蔬菜、水果。

萝卜烧牛腩,麻辣小火锅,川味烧白,醋溜白菜,滑肉汤,汤圆,饺子……“没想到在戒毒所里过年,也能吃到家的味道。”除夕夜,戒毒人员吃着大队为他们准备的年夜饭,不禁感叹道。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感谢大队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年味,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期望,尽快戒除毒瘾,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戒毒人员李某如是说道。

“希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届时每年除夕都能和家人吃上年夜饭!”这是王春对戒毒人员的美好祝福。

黄雪梅:所有人员档案了然于胸

(走访街道,与社工一起梳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

初见53岁的黄雪梅,给人的印象是干练清爽,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傲雪寒中梅。此刻她刚处理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所里补齐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档案。

自1986年起,黄雪梅的脚步从四川凉山女子监狱来到重庆市女子监狱,又从西山坪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到了渝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来,她在心理咨询教育、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3年,渝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沙坪坝区禁毒办、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达成联建,因此在所教育科工作的黄雪梅,随后被派往磁器口街道,从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指导工作。

初到岗位,黄雪梅发现社区戒毒人员既无档案又无专人负责,她只能靠着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联合民政、公安部门,查找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联系方式,获取他们的基础信息。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在磁器口街道登记注册的有26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电话打过去时,要么是停机、关机,要么就是无效号码,难寻踪迹。有时,一连打出十几通电话,才有人接听,然而有的表示自己也联系不上所要找的人,甚至有人以为这是诈骗电话匆匆挂掉。

没办法,黄雪梅只好前往公安机关、民政部门一个一个重新查询联系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这26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纷纷对接上,并完成了建档立案。如今,这26份档案她了然于胸。

一次工作会后,黄雪梅查看自己的手机,有5通未接来电,这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吴天(化名)打来的。于是,她赶紧回过去。电话那端,吴天心急如焚,说话结结巴巴,毫无头绪。此时黄雪梅一边安抚他,一边鼓励他。经过吴天的陈述,她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就在不久前,吴天的老婆因病去世,远在四川渠县年迈的外婆一人无力抚养吴天的两个女儿,一人读高中一人就读初中,现在两个女儿不得已辍学。吴天当天买好了车票准备回四川看望老人与小孩,但当天他又必须完成尿检方能离开,不巧的是,派出所里相关的工作人员外出办公,无法完成尿检。心急如焚的吴天第一时间想到了前两天刚电话回访过他的黄雪梅,当时,黄雪梅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打电话给我”,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黄雪梅的电话。

了解情况后,黄雪梅第一时间联系了街道相关负责人,通过他们又联系上公安民警为吴天尿检,最终吴天顺利坐上了回四川的车。

对于社区康复人员来说,如何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的人生轨道以及就业就是他们关心的问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张风(化名)在解除强制戒毒后,希望能够在家附近租下一个爱心亭做点小生意,但他家境贫苦,父母都是残疾人,承担不了爱心亭的租金。黄雪梅得知此事后,前往市市政局沟通协商,尝试为他提供减免福利,但对于张风来说,优惠后租下爱心亭仍然困难。于是,黄雪梅劝说张风可以找安保类工作,先解决温饱问题。

诸如此类的小事数不胜数,也正是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微小事,黄雪梅赢得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认可与信任,他们知道,遇上难事,身后会有黄雪梅这样负责任、干实事的民警在支持着他们。

如黄雪梅所说,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非一方力量就能完成,要联合政府各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力量方能做实、做好。

陈 颖:精准施救保障场所安全

(及时了解掌握每一名戒毒人员身体状况)

怀揣着儿时的理想,2001年,陈颖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没有选择跟其他同学一样进入各大医院,而是毅然报考了公务员,成为一名司法警察。

经过集中培训以后,陈颖被分到了当时的劳教系统,在人和劳教大队成为一名新警进行新入所人员管理工作。从小就喜欢看探案故事和法医日志的陈颖原本是希望如同李昌钰一样成为一名刑事鉴识学专家,然而现实工作中的她则是面对劳教(戒毒)人员,让她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过,陈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这一干,就是13年。陈颖说:“现在的我热爱这份职业,把它当成事业来干,这样我的工作将永远充满动力和热情!”

陈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2006年,因工作出色,陈颖被调入市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转运站,对从公安机关收治的每一名戒毒人员进行身体检查。

“别小看这个程序、步骤,戒毒人员收容收治体检事无大小,有的时候连戒毒人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些什么病况。”陈颖说,这是她13年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

从警多年,陈颖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成功阻止了一次病况的蔓延,治疗好了很大一部分戒毒人员,保证了场所的安全稳定。

2006年夏天,陈颖刚调入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转运站。一天,场所接到通知,近段时间,有1个场所的多名戒毒人员和1个监狱的多名服刑人员出现双下肢肿胀,并突发心脏病,请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医生群策群力积极救治。

接到上级通知后,陈颖被安排到事发点进行诊断。此时,其他一些医务工作者都未见过此病症,一时束手无策。

陈颖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年龄、饮食,根据发病季节的特征,果断判定这是维生素B1缺乏症,俗称“脚气病”。

经过及时救治,发病的戒毒人员和服刑人员逐渐恢复。陈颖告诉记者,因为这种病症无法用医疗机械进行检测,因此查找不到病因。

正是因为陈颖的这一细致处置,及时保障了戒毒场所和监狱的安全,受到了上级领导表扬。随后不久,司法部也派专人到重庆取经,了解事情经过。

从警多年,陈颖也遇见过自暴自弃的戒毒人员,他们不愿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来治疗自身的疾病。每当这时,陈颖也时常耐心劝说那些不愿治疗、自暴自弃的病人配合打针吃药,尊重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生命,从心理层面打消患者的顾虑,疗愈心灵。

记者 王 伟 罗浦维 谭 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