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峰 一条峨眉河,一座古桥,一道美食,几乎是四川乐山苏稽古镇的全部。 古镇距今约有1400多年,但其名字的由来却不可考。有两种说法,一是一姓苏名稽的隐士居住于此而得名,一是苏东坡到此稽查过而得名。 虽然名字不可考,但一个苏就够了。在我看来,苏稽古镇的扬名,不过是时下人们怀旧的一次集体升温和情感再现。抑或是对苏东坡的好感,让千万读书人来了一次线下的奔赴。 古镇怎么能少得了一条河?先人缘水而居,让红墙青瓦或者白墙灰瓦的房子,倒映在河里。苏稽因水而兴,南来北往的人,乘舟自此,留下无数的故事。可以说,河流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房上的瓦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 想当年,李白正是吟诵着《峨眉山月歌》,出峨眉,向三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人生壮游和求仕之旅,留下了传承至今的千古名篇。而我,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从古渝州来到古嘉州。游了一千多年,山的子民,早已经把古嘉州活成了新乐山。 如今的江面很浅,可以看见水中的水草,江底的石头。河岸很低,几步路就走到了江边。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来江边洗东西,或洗菜,或浣衣。江水如镜,倒映着上了年头的老屋。不时,会有人摇着乌篷船,泛舟河上,像摇进了一幅画里。经历风风雨雨,抵达岁月静好。古镇,自带治愈人心的神奇力量。 桥是茹公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桥长近百米,共十七个孔,是古代连通苏稽三场,由乐山通往峨眉官道的重要通道。 这是一座平梁桥,如同梯子连接两岸。桥面,是八块四五十公分宽,二三十公分厚,四五米长的条石组成。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条石的中间被磨出了凹槽,走上去稳稳当当。这么重的条石,到底是怎么搬运而来,又缘何都是红色,就不得而知了。 桥的一头是码头,有人在拍电影。几个脚夫模样的演员,正在吃跷脚牛肉。几遍下来,大呼吃不下了,令人捧腹大笑。 桥的一头是饭馆,名曰老石桥。我在此驻足,打望着桥上走过的俊男靓女,老老少少。窗口像电影镜头,播放着表情不一的过客。人生百年,尽在眼前。 这道桥,我来回走了两趟。走在这样充满了年代感和历史感的桥上,你会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古镇有很多这样的古老收藏。跷脚牛肉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以至于满大街都是。 跷脚牛肉的历史很是久远,从明初湖广填四川就开始了。当时,一支移民以宰牛为业,以此繁衍生息。清朝年间,该族人后裔将卖牛时无人问津的“牛下水”制成汤锅,在苏稽河岸摆摊售卖,深受码头脚夫喜爱。因摊位仅一条桌,没有凳子,食客吃饭时,习惯一只脚站立,一只脚翘在条桌横梁上,故名“跷脚牛肉”。 跷脚牛肉的得名,就在于它独特的吃法。在我看来,这道菜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翘脚吃牛肉”。就像人们喜欢在放松时翘二郎腿,人们喜欢“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的这道人间美食。 跷脚牛肉的得名,更在于其独特的做法。这道美食,汤底是其灵魂所在。跷脚牛肉汤锅用大铁锅熬制,用生姜、牛骨、牛心肺等食材,加入白芷、豆蔻、香叶等多味中药,文火慢煮几个小时。我在店里试了一下,以单手之力是揭不开这个汤锅锅盖的。我瞎猜,“揭不开锅”可能由此得名。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故事,跷脚牛肉非遗馆自然不可错过。它会告诉我们,缘何一个产业可以养活几十万人,缘何一道菜扬名了一座城市,且经久不衰。 清澈的江面,桥上的风景,经久不衰的美食,苏稽古镇是一个宝藏级的古镇,收藏着心头的柔软时光,收藏着生活的美好馈赠。总有外地人驱车至此,一解心中的块垒。很容易就热泪盈眶,一方面来自于阳光的柔软一击,一方面来自美食的幸福唤醒。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