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前夕,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渝万所)联合万州区太白街道青羊宫社区在万州区高笋塘广场开展“致敬劳动者 五一送温暖”活动,为40名环卫工人送上“大礼包”,并为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表示充分肯定和衷心感谢。 (慰问环卫工人)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律师行业创先争优示范点、首批“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这一个个亮闪闪的奖状奖杯记录了渝万所27年的奋斗征程,也让渝万所所有人坚信:“百年渝万”的远大理想源自于脚踏实地的工作。 为百姓撑起法律保护伞 “张律师,你要是不能帮我们要回工钱,大家只能流落大街了。”4月下旬,一见到全国司法系统劳动模范、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兴安,58岁的李某和工友们就像见到了救命稻草,抓住他的手不放。张兴安赶紧让他们进办公室坐下,“来,先不要慌,喝口水,慢慢说。” 张兴安(左)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原来,这群农民工被老板拖欠40多万元的工资长达5年。这几个月,大家想尽办法讨薪,仍要不到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竟然还打人,不管他是谁,我都要为你们讨回公道!”确认事情属实后,张兴安立马开展讨薪事宜。经过和欠薪老板的多次较量,最终帮李某和工友们讨回全部血汗钱。 渝万所始终坚守在为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第一线,全所职工用27年的不懈奋斗,树立起法律服务的新标杆,成为渝东北地区乃至全市远郊区县规模最大的律所。 从传统诉讼业务发展到涉及诉讼、非诉、仲裁、破产重组等多个部门的综合业务型律所,渝万所深受库区百姓的好评。渝万所的破产管理人团队去年进入重庆市一级破产管理人团队预审名单。今年,非诉业务也有较大发展,渝万所还应邀为万州区建筑业协会、造价协会提供法律服务等。渝万(城口)所秉承“渝万律师,诚信永远”的理念,扎根城口红色革命根据地,12年间已发展成为中等规模律所,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多名律师受到司法部、重庆市司法局、市律协及县司法行政部门的表彰。 截至目前,渝万所律师共担任150余家政府和企业的法律顾问,律师张胜强作为万州区政府首席法律顾问,为历届政府的行政决策、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流的法律服务,受到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政府依法行政的“铁拐杖”。 “有渝万律师在,我们心里就踏实。”渝万律师的真诚付出,得到库区人民的高度认可。渝万律师用坚实的步伐丈量着千山万水,把法治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据不完全统计,渝万所自成立以来共受理案件1400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8000余起,为国家、集体、个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延伸律师公益服务触角 今年初,渝万所枫桥小分队10名队员和万州区关工委法治教育团来到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开展“冬送温暖,关爱少儿”公益普法献爱心活动。 据枫桥小分队负责人程航介绍,2019年8月,渝万所在万州区两大城区派出所设立律师驻所办公室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律师界成立了一支由25名专业律师组成的公益法律服务队伍——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枫桥小分队。渝万所枫桥小分队把法律送进社区、学校、田间地头,走访社区居民和村民近500户次,举办坝坝会、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450余起,成功调解物业、邻里、借贷等纠纷近1000件,并多次慰问环卫工人、餐厅服务员等,被誉为“枫桥经验,重庆在行动”的践行代表。 2020年,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枫桥小分队获得第三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特别奖,系全市律师行业的首次。日前,枫桥小分队被授予“万州区岗位学雷锋示范点”。渝万所在渝东北地区率先推进律师进驻派出所“法律惠民共同体”工程得到司法部的肯定,成为践行社会责任、法治为民的缩影。 几十年如一日,渝万律师是法律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推动乡村振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监督实践中。渝万律师经常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释法明理,讲述老百姓的法治故事,累计为社会捐款200余万元。 用青春燃亮法治梦想 “我浸润在渝万所推崇学习、鼓励成才的氛围中已有18年……”青年律师张宗君感慨道。从2007年起,张宗君先后考取了专利代理师、专利工程师、知识产权师职业资格,从而涉足知识产权业务领域。目前,他进入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工作,开启了职业发展的新空间。 据悉,渝万所制定了培养人才的中、长期计划,专门设立了青年律师成长学习基金和一系列助推青年律师健康成长的举措,其中包括律师实行第二次分配制度、福利待遇平等。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实行“1+2+3”模式,即1名党员联系2名骨干带动3名青年律师,将“以党建促所建”融入业务团队,对青年律师实行帮扶互助,创新青年律师业务指导体系。开设的“渝万所·星火讲堂”成为青年律师们学习的好地方,为青年律师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 “做行业精英,以工匠精神做好律师这份工作。”万州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渝万律师用“大国工匠”的精神,把最优质的法律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树立了良好形象。渝万所在做大做强的路上行稳致远,正是推进法治建设征途中鞠躬尽瘁的最好注脚。 记者 罗 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