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唐孝忠)4月以来,我市持续开展“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今(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相关情况。 据悉,市教委制定出台“教育强市区县行”行动方案,主动服务区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和9个区县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预计今年底与20个左右区县签约,力争到2027年全市高校应用学科专业与全市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100家,互派科研人员1000人次,服务企业5000家,承担联合攻关项目1万项,实现区县全覆盖。 其中,我市将以“教育强市区县行”为统揽,以产学研合作架梁搭桥,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人才培养。 在促进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精准匹配方面,聚焦产业所需,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推进人工智能+学科群专项行动,及时撤销或调整不适应、不匹配专业。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校地共建50个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开发课程,联合打造实践平台,缩短培养“时差”,“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解决急需紧缺专业更新慢、行业企业人才荒的问题。 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共赢方面,市教委设立“助力区县专项”科技项目,发布区县和企业需求榜单,鼓励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将联合攻关项目在重大重点项目中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迭代升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2.0版本,实现全流程网上服务,已在线发布区县和企业需求1100余项。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优势企业、科技型企业等转移,每年向企业转移专利数量不低于600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促进高校的“知识产权”变为“资产资本”,提高企业产品“含科量”。 在促进校地交流和就业创业双向奔赴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建设,定期组织高校向区县派驻专家服务团,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科技服务。匹配区县产业地图,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每年选派100名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业担任工程师,其中50名挂任企业“科技副总”。搭建更多青年来渝留渝创新就业创业平台,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今年以来,全市高校访企拓岗已经走访了在渝企事业单位5718家,大力促进供需匹配,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让重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明、动力更强、成色更足。 目前,全市共有高校78所,在校生1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3.5%,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全市高校共有科研人员6.5万人,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国家级基础科研平台、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基础研究项目,涌现出纳米时栅等一大批原创性、标志性、有重庆显示度、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学研创新融合体系基本构建,以高等教育龙头之力支撑教育强市的势头持续向上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