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利云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而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治精神与公民素养的关系 法治精神是民主法治社会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而公民素养则是当代公民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素质或能力,其中包括知识文化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法治精神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备法治精神的公民,会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并积极参与法治建设。这种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其次,公民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法治精神的培育。一个具备高度知识文化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的公民,更容易形成对法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更容易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最后,法治精神和公民素养的相互促进,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具备法治精神和高度公民素养的社会,会呈现出更加和谐、稳定、公正、有序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得到更好体现,人们的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整体提升。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法治精神的培育,提高公民的素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公民法治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法治精神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其重要性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近年来,我国在公民法治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法治教育普及化但覆盖面有限。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了法治教育的力度,通过课程设置、法治讲座、法治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教育普法的覆盖面仍然有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法律体系渐趋完善但法治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公民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保障,为法治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但当前的法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基本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在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方面的培养还相对欠缺。这导致部分公民对法律的了解不够,法治意识的培养程度较低。 司法公正性提升但社会法治环境仍有待改善。我国司法体系不断完善,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违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仍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笔者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法治教育资源不均衡。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法治教育资源不均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法治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法治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其次,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也对法治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未能做到公平合理,或者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那么就会导致法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再次,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法治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产生影响。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会影响当地法治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均衡分配。最后,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也是法治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要体现。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也可能导致法治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法治意识培养缺乏长效机制。首先,系统性不足。当前,法治教育往往被视为一种阶段性的任务,而非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碎片化的教育方式难以形成系统的法治知识体系,更难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其次,持续性不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实践的磨砺,但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一阵风”式的法治教育活动,缺乏长期、稳定的法治教育机制。最后,创新性不足。当前一些地方的法治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法治需求。 社会法治氛围不够浓厚。首先,社会观念影响法治氛围的形成。传统的人情观念、权力观念导致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更倾向于依赖个人关系或权力,使得法治难以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尊重。其次,文化传统也对社会法治氛围产生着深远影响。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也影响社会法治氛围。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有限,也难以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最后,实践执行中的问题导致社会法治氛围不够浓厚。 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路径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使社会法治氛围更加浓厚,建议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工作。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法治教育的顺利进行。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工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如教育部门应负责学校法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司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和司法公正性的监督,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法治精神的宣传和普及等。 注重社会参与,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加强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打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工作。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治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维权理念。同时加强对宪法的宣传和普及,让每个人都明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评估与反馈。将法治精神培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法治精神培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公民法治精神培育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培育路径和策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持续努力和完善。加强公民法治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界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公民的法治精神水平,为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渝北区公安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