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同志,我老婆要生啦,但是我们现在堵在路上,需要你们的帮助!”伴随着急促的警笛和闪烁的红蓝警灯,两辆骑警摩托车赶至现场,3分钟后顺利将孕妇平安送至医院,并顺利生产。 “风驰电掣快反应,使命必达护民安。”这是潼南街头发生的寻常一幕,却真实展现了潼城骑警的魅力。 2022年7月,为净化城区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秩序管理、事故处置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见警率,潼南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骑警大队正式成立并运行,以“快准稳”的特色,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赞誉。 出“骑”制胜,“快”速反应 今年春节前夕,在一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潼城骑警队员曹扬正在执勤疏导交通。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开到曹扬面前,同时传出一个焦急的声音。 “同志,我孩子受伤了,能帮忙护送到医院吗?”曹扬扭头看到,车里的小孩儿头部鲜血直流,情况危急。曹扬立即开启警灯、鸣响警笛,一路疾驰为求助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在高峰车流拥堵的情况下,仅用3分钟就将病患送至医院,为救治争取到宝贵时间。 无独有偶,2月10日,类似的紧急情况再次出现。一名小孩不慎将烧烤铁签扎入手中,送医途中遭遇道路拥堵,家长紧急求助路面执勤的骑警队员杨镇麒。杨镇麒驾驶摩托车紧急开道护送,仅用5分钟就将小孩护送至医院得到及时医治。 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处置,这是骑警大队的工作准则。应对突发警情,骑警大队因其独特的交通工具——警用摩托车,成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前期处置的“排头兵”。 “快速响应,机动灵活,是我们骑警的一大特色,每次接到警情后,骑警队员都会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对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这种快速响应的能力,使得骑警队伍在应对各类突发警情时,能够迅速控制事态发展,降低社会影响,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骑警大队队长刘亚东介绍道。 尽“骑”所能,精“准”处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警务已经成为现代警务工作的重要趋势。骑警队伍紧跟脚步,在勤务工作中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警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前不久,王某开车转弯时剐蹭到了旁边李某的车,二人停车查看并就事故认定争执不下。此时正值上班高峰期,二人停在路中间的车辆让道路更加拥堵。 “巴渝西路与金田路交叉口出现拥堵,请立即进行疏导。”交巡警指挥大厅根据路面实时数据观测,了解到拥堵情况后,对骑警大队下达了指令。 接到指令后,骑警队员屈华园立即开动摩托车前往处理,几分钟后,原本堵塞的道路,在骑警队员的快速准确处置后,道路得以恢复通畅。 准确定位突发情况地点,准确认定事故责任以及准确做出正确处置。这得益于科技兴警带来的改变,骑警队伍积极探索智能化警务应用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警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警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这种智慧警务的运用使得骑警队伍在勤务工作中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为了提供工作效能,骑警大队还在交通管理上实施“网格化”巡逻模式,通过建立“警保联控”机制等方式,加强对重点区域和路段的管控力度,用骑警队员的话来形容就是“每个人都划分了责任田”。 除了高效处置道路突发情况外,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方面,骑警队伍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合成作战”等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快速追踪和抓捕,提高破案效率和打击力度,真正做到了尽“骑”所能。 “骑”心协力,守护平安 据了解,“潼城骑警”现有警力22人,其中民警4人,辅警18人,平均年龄32岁,平均身高178。刘亚东介绍,要成为一名骑警队员,必须经过层层选拔,达到“政治素质过硬、身体素质过硬、警务技能过硬”的要求,为此,潼城骑警的每名队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封闭训练和专业培训,熟练掌握事故处理、摩托车驾驶等技能才能上岗。 除了日常的交通巡逻,帮助迷路老人回家,救助落魄困难群众,开导叛逆迷途少年也成了骑警队员工作的一部分,点点滴滴的小事背后,是潼城骑警心系群众的真实写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潼城骑警用汗水与忠诚,编织了一张平安网,守护着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记者 李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