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托管隐患多 当心托管变“脱管”

时间: 2024-08-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14599

每年暑假都是家长们颇为头疼的时候,如何让孩子们安全且充实地度过一个暑假,让不少家长犯了难。

“带到单位不合适,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也影响单位形象……”今年暑假开始后不久,尽管担心安全、饮食卫生等问题,家住江北区的市民王敏还是把11岁的儿子送进了小区附近的一家托管机构。和王敏一样,对于许多“80后”“90后”的职场家长来说,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让他们在暑假里很难“兼顾家庭与事业”。无奈之下,很多家长便把孩子从学校、幼儿园转移到托管班、兴趣班。

但重庆法治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托管班参差不齐,大多无照经营,食品、消防等安全隐患尤为突出。

托管协议基本未签

巨大的暑期看护市场让一些私人家教、民办培训机构纷纷扩大业务范围、经营暑期托管业务,各种托管班应运而生。但记者走访发现,无论是“早九晚六”的全托班,还是每天三四个小时的半托班,基本都没有和家长签订托管协议,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在两江新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前台负责接待的叶老师介绍,他们平常是做各类兴趣班的培训,发现很多家长有暑期全托需求,就开设了暑托班,“上午9点前送来,下午6点钟来接,中午提供午餐和午休场所。”这里还推出暑期兴趣班课表,由家长对照选课,内容包括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舞蹈、专注力、语言表演等。叶老师告诉记者,暑托班一个月22天收费2800元,所有课程都可以选,没课的时候,也有专门的暑托班老师带着孩子读绘本、做手工。

对于孩子在暑托班吃什么、怎么保障食品安全的问题,叶老师表示,孩子们的伙食由该机构一位“教师”在家做好送来。“这位老师住得近,饭菜做好就送来,用餐肯定安全,我们都吃的。”但餐饮行业必需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资质,叶老师并未提及。

记者采访发现,开设暑期托管班的机构大多不与家长签订托管协议和相关合同,收费时只开一张简单的收据。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即使签了托管合同,合同中往往也暗藏陷阱,收费后拖延开课、随意更换教师,甚至关门溜之大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大多数孩子进了暑托班后都要上兴趣班,有的孩子天天有课上,一天要上几个班。这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托管班,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等是否科学合理,也无从得知。

藏身居民楼的托管班

7月25日,临近中午,记者来到九龙坡区创业大道一小区。根据熟人介绍,沿着居民楼昏暗的楼梯间逐级而上,记者不仅没有见到消防设施,头顶上方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网线。在居民楼5层,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家托管班。

敲开房门,记者看到,一套三室一厅的房间内,客厅和3个卧室均摆满了小课桌椅,每个房间大约有10多个孩子。厨房内,一名中年妇女正满头大汗地忙着赶制孩子们的午餐。“哪天不是一身汗?二三十个娃儿吃饭,不好弄!”托管班老师告诉记者,这里只有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在另一个校区,课间她会帮着中年妇女做饭,饭做好后,还要打包送一部分过去。午餐时间,孩子们拿着餐盘打到了两荤一素:青椒肉丝、回锅肉和空心菜。许多孩子称菜太咸,没吃几口便倒进了垃圾桶。

连日来,本报记者通过在沙坪坝、江北、南岸等主城区走访调查发现,除学业、饮食外,安全问题也让家长最为牵挂。除了培训机构拓展业务外,还有不少“家庭作坊式”的托管班,托管场所就在小区居民楼里。这类托管班大多无证或以其他名义开展托管经营,经营者既拿不出市场监管、卫生、消防、民政等方面的许可证明,又不与家长签订托管协议,一旦孩子有什么意外,很容易发生纠纷。

暑托班大多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的暑托业务其实是在打擦边球。”长期关注假期学生安全教育的律师李林新表示,社会力量开办的民办培训机构,需要在市场监管、教育部门备案,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地、师资、经费等条件,但对于开办暑托班,并没有很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特别是藏在居民小区里的私人暑托班,其安全和资质更无人监管。他建议,对于这些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暑托班,家长选择时应签好合同或协议,以帮助今后维权。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放假后,学生应该回归家庭或社会,而不应该继续以教育的形式度过暑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托管班不在教育系统管理的范畴,应由相关机构按照相关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但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关于社会办学的托管班相关规范一直没有形成,从而导致托管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于暑托班的隐患问题及治理,本报将继续予以跟踪,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记者  胡琦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暑期托管隐患多 当心托管变“脱管”

每年暑假都是家长们颇为头疼的时候,如何让孩子们安全且充实地度过一个暑假,让不少家长犯了难。

“带到单位不合适,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也影响单位形象……”今年暑假开始后不久,尽管担心安全、饮食卫生等问题,家住江北区的市民王敏还是把11岁的儿子送进了小区附近的一家托管机构。和王敏一样,对于许多“80后”“90后”的职场家长来说,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让他们在暑假里很难“兼顾家庭与事业”。无奈之下,很多家长便把孩子从学校、幼儿园转移到托管班、兴趣班。

但重庆法治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托管班参差不齐,大多无照经营,食品、消防等安全隐患尤为突出。

托管协议基本未签

巨大的暑期看护市场让一些私人家教、民办培训机构纷纷扩大业务范围、经营暑期托管业务,各种托管班应运而生。但记者走访发现,无论是“早九晚六”的全托班,还是每天三四个小时的半托班,基本都没有和家长签订托管协议,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在两江新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前台负责接待的叶老师介绍,他们平常是做各类兴趣班的培训,发现很多家长有暑期全托需求,就开设了暑托班,“上午9点前送来,下午6点钟来接,中午提供午餐和午休场所。”这里还推出暑期兴趣班课表,由家长对照选课,内容包括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舞蹈、专注力、语言表演等。叶老师告诉记者,暑托班一个月22天收费2800元,所有课程都可以选,没课的时候,也有专门的暑托班老师带着孩子读绘本、做手工。

对于孩子在暑托班吃什么、怎么保障食品安全的问题,叶老师表示,孩子们的伙食由该机构一位“教师”在家做好送来。“这位老师住得近,饭菜做好就送来,用餐肯定安全,我们都吃的。”但餐饮行业必需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资质,叶老师并未提及。

记者采访发现,开设暑期托管班的机构大多不与家长签订托管协议和相关合同,收费时只开一张简单的收据。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即使签了托管合同,合同中往往也暗藏陷阱,收费后拖延开课、随意更换教师,甚至关门溜之大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大多数孩子进了暑托班后都要上兴趣班,有的孩子天天有课上,一天要上几个班。这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托管班,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等是否科学合理,也无从得知。

藏身居民楼的托管班

7月25日,临近中午,记者来到九龙坡区创业大道一小区。根据熟人介绍,沿着居民楼昏暗的楼梯间逐级而上,记者不仅没有见到消防设施,头顶上方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网线。在居民楼5层,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家托管班。

敲开房门,记者看到,一套三室一厅的房间内,客厅和3个卧室均摆满了小课桌椅,每个房间大约有10多个孩子。厨房内,一名中年妇女正满头大汗地忙着赶制孩子们的午餐。“哪天不是一身汗?二三十个娃儿吃饭,不好弄!”托管班老师告诉记者,这里只有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在另一个校区,课间她会帮着中年妇女做饭,饭做好后,还要打包送一部分过去。午餐时间,孩子们拿着餐盘打到了两荤一素:青椒肉丝、回锅肉和空心菜。许多孩子称菜太咸,没吃几口便倒进了垃圾桶。

连日来,本报记者通过在沙坪坝、江北、南岸等主城区走访调查发现,除学业、饮食外,安全问题也让家长最为牵挂。除了培训机构拓展业务外,还有不少“家庭作坊式”的托管班,托管场所就在小区居民楼里。这类托管班大多无证或以其他名义开展托管经营,经营者既拿不出市场监管、卫生、消防、民政等方面的许可证明,又不与家长签订托管协议,一旦孩子有什么意外,很容易发生纠纷。

暑托班大多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的暑托业务其实是在打擦边球。”长期关注假期学生安全教育的律师李林新表示,社会力量开办的民办培训机构,需要在市场监管、教育部门备案,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地、师资、经费等条件,但对于开办暑托班,并没有很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特别是藏在居民小区里的私人暑托班,其安全和资质更无人监管。他建议,对于这些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暑托班,家长选择时应签好合同或协议,以帮助今后维权。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放假后,学生应该回归家庭或社会,而不应该继续以教育的形式度过暑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托管班不在教育系统管理的范畴,应由相关机构按照相关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但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关于社会办学的托管班相关规范一直没有形成,从而导致托管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于暑托班的隐患问题及治理,本报将继续予以跟踪,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记者  胡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