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学校”:不一样的“教师”,同样的希望

时间: 2024-09-1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798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因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净化心灵的光荣任务而受到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者的成长甚至前途和命运产生影响。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带您走进重庆市江北强制隔离戒毒所这所特殊“学校”,零距离了解一群不一样的“教师”和他们特殊的“学生”。

行为训导师:

“新生”的第一位“班主任”

“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在大队内院,趁着早晨室外温度还不算太高,民警贺磊对20多名新收治的戒毒人员进行队列训练。在民警带领下,记者来到戒毒人员宿舍,宿舍虽是12-14人一间,却显得干净整洁,床上被单整洁、被套折叠成豆腐块样,洗漱间的毛巾、洁具,甚至床下的鞋子都被整齐地摆放成一条直线。贺磊介绍,戒毒人员入所前,在社会上大多都沾染了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甚至是恶习,在生理脱毒期,戒毒民警会开展为期37天的入所教育,主要包括学习《戒毒人员行为规范》和《戒毒人员一日生活规范》,开展队列和内务整理等训练。“戒毒人员的入所后,我们将通过37天的行为训导,让他们适应环境、规范日常行为,并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贺磊表示。

专兼职教师:

传统文化滋养心灵荒漠

整训期结束后,戒毒人员对场所环境基本适应,心理上趋于平稳,能够适应场所的教育矫治,适合开展法律常识、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等教育活动。“我们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合作,将‘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戒毒人员教育工作中,通过视频微课堂、读书分享会、传统国学讲座、写家书等多元化教育活动推出系列‘文化戒毒’教育套餐,同时加大对戒毒人员的帮教谈心、教育戒治、心理帮扶等工作力度。”教育矫治大队民警潘鹰介绍,“作为民警教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工作点燃戒毒人员自信、自立的希望,帮助他们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功能得到复原和改善。”

康复训练师:

因人而异开具运动“处方”

除了法治和文化教育,康复训练也是戒毒人员必不可少的一课。“我们会根据每个戒毒人员的不同身体状况,运用智能化的体质检测一体机为他们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内容既有各种器械运动,也有适合戒毒人员生理特点的健身操。”康复训练中心民警赵晗宇介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帮助戒毒人员恢复正常生理机能,增强体能素质,让他们在结束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时,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心理矫治师:

科学手段治愈内心创伤

经过对大量戒毒人员成长轨迹的分析,民警发现,在他们的童年期,往往存在父母过度溺爱、家庭关系紧张或是亲情关系缺失等经历。“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尤其是一些心理创伤性事件,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导致戒毒人员出现焦虑、紧张、离群、易怒等状况。”心理矫治中心民警任飞燕介绍,“我们的职责,就是运用科学手段,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心理、情感、性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并加以疏导和治疗,在有效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挖掘其的内在力量,激发心灵深处的正能量,帮助树立戒除毒瘾的信心。”

职业培训师:

三方合作实现授人以渔

就业问题作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瓶颈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操守保持问题。为了让更多戒毒人员在2年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掌握一技之长,民警采取“场所+职业院校+社会企业”三方合作开展职业培训的模式,根据戒毒人员实际情况、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培训方向,引入职业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尽可能多样化满足戒毒人员职业培训和就业需求。

戒毒所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在民警眼里,戒毒人员就是一群暂时迷失人生方向的“学生”,从他们入所那一刻起,除了日常管理,民警更多的是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就像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走向更好的人生一样,我们民警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帮助他们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的人生。

记者 谭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特殊的“学校”:不一样的“教师”,同样的希望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因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净化心灵的光荣任务而受到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者的成长甚至前途和命运产生影响。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带您走进重庆市江北强制隔离戒毒所这所特殊“学校”,零距离了解一群不一样的“教师”和他们特殊的“学生”。

行为训导师:

“新生”的第一位“班主任”

“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在大队内院,趁着早晨室外温度还不算太高,民警贺磊对20多名新收治的戒毒人员进行队列训练。在民警带领下,记者来到戒毒人员宿舍,宿舍虽是12-14人一间,却显得干净整洁,床上被单整洁、被套折叠成豆腐块样,洗漱间的毛巾、洁具,甚至床下的鞋子都被整齐地摆放成一条直线。贺磊介绍,戒毒人员入所前,在社会上大多都沾染了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甚至是恶习,在生理脱毒期,戒毒民警会开展为期37天的入所教育,主要包括学习《戒毒人员行为规范》和《戒毒人员一日生活规范》,开展队列和内务整理等训练。“戒毒人员的入所后,我们将通过37天的行为训导,让他们适应环境、规范日常行为,并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贺磊表示。

专兼职教师:

传统文化滋养心灵荒漠

整训期结束后,戒毒人员对场所环境基本适应,心理上趋于平稳,能够适应场所的教育矫治,适合开展法律常识、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等教育活动。“我们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合作,将‘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戒毒人员教育工作中,通过视频微课堂、读书分享会、传统国学讲座、写家书等多元化教育活动推出系列‘文化戒毒’教育套餐,同时加大对戒毒人员的帮教谈心、教育戒治、心理帮扶等工作力度。”教育矫治大队民警潘鹰介绍,“作为民警教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工作点燃戒毒人员自信、自立的希望,帮助他们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功能得到复原和改善。”

康复训练师:

因人而异开具运动“处方”

除了法治和文化教育,康复训练也是戒毒人员必不可少的一课。“我们会根据每个戒毒人员的不同身体状况,运用智能化的体质检测一体机为他们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并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内容既有各种器械运动,也有适合戒毒人员生理特点的健身操。”康复训练中心民警赵晗宇介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帮助戒毒人员恢复正常生理机能,增强体能素质,让他们在结束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时,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心理矫治师:

科学手段治愈内心创伤

经过对大量戒毒人员成长轨迹的分析,民警发现,在他们的童年期,往往存在父母过度溺爱、家庭关系紧张或是亲情关系缺失等经历。“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尤其是一些心理创伤性事件,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导致戒毒人员出现焦虑、紧张、离群、易怒等状况。”心理矫治中心民警任飞燕介绍,“我们的职责,就是运用科学手段,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心理、情感、性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并加以疏导和治疗,在有效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挖掘其的内在力量,激发心灵深处的正能量,帮助树立戒除毒瘾的信心。”

职业培训师:

三方合作实现授人以渔

就业问题作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瓶颈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操守保持问题。为了让更多戒毒人员在2年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掌握一技之长,民警采取“场所+职业院校+社会企业”三方合作开展职业培训的模式,根据戒毒人员实际情况、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培训方向,引入职业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尽可能多样化满足戒毒人员职业培训和就业需求。

戒毒所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在民警眼里,戒毒人员就是一群暂时迷失人生方向的“学生”,从他们入所那一刻起,除了日常管理,民警更多的是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就像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走向更好的人生一样,我们民警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帮助他们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的人生。

记者 谭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