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玉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交通旅游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交通文化和交通旅游研究。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20世纪50年代初,在建设新中国和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形势和要求下,党中央作出了全力修筑进藏公路的重大部署。1954年12月25日,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11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伟大奇迹。“两路”精神在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中铸就,由一代又一代交通人在养护、整治、改造中不断丰富和传承。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路”精神位列其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天路通途: “两路”精神的形成 “两路”精神在20世纪50年代初修筑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艰苦卓绝的筑路实践中孕育形成,在“两路”的养护改造中传承发展,在新时代凝练升华,前后延续半个多世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新中国成立之初,11万由进藏部队战士、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沿线各族群众组成的筑路队伍,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号召,奋战在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在物资极度匮乏、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筑路队伍凭着一股“让河水开路,让高山低头”的不屈斗志,发扬不惧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种种恶劣自然条件,以忠诚、奉献、担当甚至生命在雪域高原的悬崖峭壁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天堑变通途。1954年底,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在“人类生命禁区”取得了公路建设的惊人业绩,在“世界屋脊”上开创了现代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新纪元。 精神丰碑: “两路”精神的内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路”精神被纳入。 川藏、青藏公路是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之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建设者顽强拼搏精神的深刻凝练,并在70余年筑路护路实践中进一步传承发展。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充分彰显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设者对革命理想的矢志不渝和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蕴含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是十八军官兵在进军西藏、修建川藏公路的艰苦斗争中喊出的。他们在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滴水成冰的艰苦条件下,在世界屋脊上靠铁锹等简单工具开山筑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充分彰显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设者不懈奋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蕴含着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无私品格。“两路”建设者在雪域高原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在建设和养护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两条公路上展现出人生价值和模范践行。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两路”建设者和守护者在70多年筑路护路历程中,所形成的军民一家、藏汉一家、各民族一家融洽和谐的关系,蕴含着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两路”的修筑不仅是巩固西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更是为了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薪火相传: “两路”精神的赓续 建设“两路”精神宣传阵地,打造“两路”精神展馆,塑造“红色品牌”,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两路”精神展馆的文化传承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坚持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故事宣传好。鼓励高校以“两路”精神培根铸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如:重庆交通大学积极打造“两路”育人体验园,在新时代讲好“两路”故事。 重庆交通大学是由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领衔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批交通类高校,与川藏公路同根同源、相伴相生。学校师生不但参与了川藏公路的修筑,还参与了大量“两路”的维护和改建工程。 建校70余年来,重庆交通大学积极传承弘扬“两路”精神,近年来发布了《“两路”精神薪火相传 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桥人生·桥天下》《两路》等原创作品,让“两路”精神根植于青年学子心中。 以“两路”精神为内核,加强交通、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构建川藏、青藏公路世界级旅游廊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两路”沿线交通遗迹遗存的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对川藏、青藏公路沿线进行实地考察,系统梳理“两路”沿线交通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情况,对廊道资源进行普查分类,构建资源谱系,厘清廊道构建的基础条件。对廊道交通遗存、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厘清廊道发展现状。加强廊道“节点—轴线—域面”的有机联动,推出以“两路”精神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为载体讲好“两路”故事和中国故事。 时代放歌: “两路”精神的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两路”历史,弘扬“两路”精神,对于加强交通强国建设,带动“两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新时代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有助于培育交通行业文明,发展新时代交通精神,进一步加强交通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积极作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培育交通文明,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加强重要交通遗迹遗存、现代交通重大工程的保护利用和精神挖掘,讲好中国交通故事。弘扬以“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民航英雄机组等为代表的交通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开拓创新与奋斗牺牲是“两路”精神内涵的一体两面,“两路”精神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同时代交通行业发展的优秀特质和精神内核,同时也促进了新时代交通精神丰富内涵的提炼升华。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AJY012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