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出稳定高薪工作、“边学边赚钱”的诱惑,不少刚毕业大学生求职不成反落入“招转培”陷阱。“不仅没找到工作,还戴上了‘老赖’的帽子,苦不堪言。”近日,小李向法院申请解除强制执行措施获得批准,回忆起受骗经历他仍心有余悸。 明明是求职者的小李,不仅背上近2万元“培训贷”,还成了失信被执行人,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求职者变失信被执行人 “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授权的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健身教练)基地公开招聘健身教练助教,主要负责健身房巡场、帮助健身教练整理器械,月薪3000元。”2020年9月,小李在网络上看到B公司的招聘信息,职位要求低、工作难度小让他十分心动,于是便投了简历。 很快,小李就收到了该公司的面试通知,当场就被顺利录用。令他没想到的是,上班第一天,该公司负责人却为他画了一个不一样的“饼”:参加公司培训就能获得国家级健身教练资格证,成为专业教练,不仅收入更高,学成后还能为他推荐长期稳定的工作。 事实上,要想获得这个机会并不容易,需要缴纳总额高达近2万元的培训费用。“他告诉我说可以分期缴纳培训费,只要首付2000元,每个月只需还款几百元,也可以从工资里扣除学费。”小李回忆,这种“先学后付”的方式让他打消了顾虑。在相关负责人的忽悠下,他将自己的手机交给对方操作,在平台上贷款2万余元用于所谓的培训。 然而,培训完后,小李拿到资格证却发现,证书并非官方认证的国家健身教练资格证,而是B公司自制的所谓健身教练资格证,当初承诺的工作则是介绍到一些小型健身房做发传单,月工资甚至不到千元。“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对这家公司彻底失去信心的小李决定离职。不久后。他发现,自己因未按期缴纳培训费贷款被A公司起诉,被法院列为了失信被执行人,不仅移动支付无法使用,银行卡也被冻结。 揭露“招转培”诈骗犯罪 面对高额债务,小李不仅生活受限,还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无奈之下,他向渝北区法院提出了执行异议。 而小李反映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去年12月,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官樊鹏飞到法院摸排分析执行异议案件时发现,和小李一样向法院执行部门提出异议的多达几十人。樊鹏飞与执行法官共同研究后认为,这不光是一个民事案件,很有可能涉嫌“招转培”诈骗犯罪。 所谓“招转培”,即招聘转培训的简称,是指一些公司打着招聘人员的旗号,以承诺诱人薪水或优渥待遇为诱饵,要求应聘人员签订“准员工”合同,然后再以无工作经验、不符合岗位要求为借口,要求应聘人员缴纳高额培训费以获取非法利益。 为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渝北区检察院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经分析研判,该院初步认定B公司涉嫌诈骗,A公司提起的上述系列案件系虚假诉讼,并向公安机关移送犯罪线索,同时建议法院对该系列案件中止执行。 2024年1月,渝北区公安分局以B公司负责人涉嫌诈骗罪立案侦查,渝北区检察院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经调取涉案A公司、B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经营信息和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后,一个打着培训健身教练助理幌子的“招转培”诈骗团伙浮出水面。 今年4月,渝北区检察院对刘某、王某以涉嫌诈骗罪批准逮捕;同年5月,该院启动民事案件监督程序。 法律监督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 “这实际是通过虚假诉讼以牟取私利的黑色产业链!”樊鹏飞介绍说。检察官审查发现,B公司与A公司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系虚假,双方不存在真实的债权转让意思表示,亦未实际支付债权转让对价,A公司不具备提起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且A公司提起诉讼所依据的基础事实涉嫌刑事犯罪,其主张的B公司债权不具有合法性。 鉴于上述事实,渝北区检察院认为原审法院确定小李等28人向A公司支付款项确有不当,遂以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生效民事判决书为由向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请抗诉并被采纳,遂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今年7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指令渝北区法院再审。再审中,A公司向法院申请撤回该系列案件的起诉。同年8月,渝北区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并准许A公司撤回起诉。目前,该起刑事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下一步,渝北区检察院继续积极贯彻落实‘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聚焦就业领域,维护大学毕业生等特定群体合法权益,通过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联动协作,运用一体履职、刑民协同等方式深化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就业和培训市场的正常秩序。”渝北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戴萍表示。 记者 叶会娟 通讯员 谭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