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时间: 2024-10-18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673

“目前,河道里淤积的泥浆已被集中清除,错接管网也实现了‘复位’,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再错流……”近日,南岸区检察院检察官顾杰来到辖区内某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对前期办理的一起督促防治废水直排河道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回头看”。如今,工地上新建的泥浆水沉淀池和清淤管道已投入使用,工业泥浆水和生活污水不再排放到长生河中,河里的“鸳鸯水”消失不见,河道水生态环境重新恢复原貌。

眼前水清岸绿的画面让顾杰倍感欣慰,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检察公益诉讼的助力。

2023年5月,上级暗访组发现南岸区某雨水排水口向长生河排放泥浆水和生活污水的问题。随后,南岸区相关行政部门立即进行履职整改,由南岸区检察院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进监督。

然而,今年1月初,该院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该雨水排水口的工业泥浆水排放现象出现了“反弹回潮”,大量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红褐色泥浆水仍在持续排入河中,并在排水口河道处与未被污染的河水交汇,形成了色差明显的“鸳鸯水”。

1月19日,南岸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那么,雨水排污口为什么会有施工废水排放呢?检察官和同事沿着河道往上走,在河道上游不到一公里的位置发现了一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而泥浆水正是从那里流出来的。

“这些建设工程项目归属不同监管单位,协调难度很大。我们的督促力度和整改效果都有限,导致了排污现象出现‘反弹’。”走访调查中,相关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

“长生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如果不及时止污,恐怕会严重影响长江的生态环境。”三天后,南岸区检察院与相关行政部门召开诉前磋商会,会上详细核实了该雨水排水口向长生河排污相关事宜以及前期的整改情况。检察官了解到,该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除了主要建设项目以外,同期还有多处配套建设项目在同步进行。这些建设项目的运输车辆在作业过程中洒落了部分建筑土石,在洒水车清洗路面时就产生了大量泥浆水,而由于土石冲洗处理设施容量不够,造成了泥浆水未经充分沉淀就排放。加之建设项目地块的污水管网被错接到了市政雨水管网中,这才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从该雨水排水口排出,最终流入长生河。

1月30日,南岸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职,加大对案涉雨水排水口长期向长生河排放泥浆水、生活污水的监管力度,并全面疏通河道,消除污水排放对长江生态环境带来的隐患。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整改工作,全面推动施工企业完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并开展生态损害赔偿。通过成立污水排放问题整改工作专班,多次组织参建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方案;督促完善相关环保设施,确保工地废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完成错接、淤堵排水管网整治,确保雨污分流后污水不再排入河道;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巡查,依法依规查处该建设工程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工程项目废水违规排放行为,督促辖区施工工地严格落实施工废水处置要求。

5个月后,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相关行政部门就整改情况向检察机关作出书面回复:共新扩建沉淀池14个,铺设清淤管道4.5公里,集中收集工业污水后排入污水管网;疏通河道3.5公里,解决河道淤积;查处施工工地违法排污行为3起,作出行政罚款25万元。

6月27日,南岸区检察院邀请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对整改效果进行听证评估,大家一致认为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进整改完成,有效保护了长生河水生态环境。次日,该院对案件作出终结审查决定。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通过检察监督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建立长效机制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对长生河排污问题的溯源治理,以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下一步,我院将继续依法能动履职、持续监督,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南岸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吴言才说道。

  通讯员 周 亚 记者 张柳妞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南岸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目前,河道里淤积的泥浆已被集中清除,错接管网也实现了‘复位’,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再错流……”近日,南岸区检察院检察官顾杰来到辖区内某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对前期办理的一起督促防治废水直排河道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回头看”。如今,工地上新建的泥浆水沉淀池和清淤管道已投入使用,工业泥浆水和生活污水不再排放到长生河中,河里的“鸳鸯水”消失不见,河道水生态环境重新恢复原貌。

眼前水清岸绿的画面让顾杰倍感欣慰,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检察公益诉讼的助力。

2023年5月,上级暗访组发现南岸区某雨水排水口向长生河排放泥浆水和生活污水的问题。随后,南岸区相关行政部门立即进行履职整改,由南岸区检察院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进监督。

然而,今年1月初,该院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该雨水排水口的工业泥浆水排放现象出现了“反弹回潮”,大量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红褐色泥浆水仍在持续排入河中,并在排水口河道处与未被污染的河水交汇,形成了色差明显的“鸳鸯水”。

1月19日,南岸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那么,雨水排污口为什么会有施工废水排放呢?检察官和同事沿着河道往上走,在河道上游不到一公里的位置发现了一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而泥浆水正是从那里流出来的。

“这些建设工程项目归属不同监管单位,协调难度很大。我们的督促力度和整改效果都有限,导致了排污现象出现‘反弹’。”走访调查中,相关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

“长生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如果不及时止污,恐怕会严重影响长江的生态环境。”三天后,南岸区检察院与相关行政部门召开诉前磋商会,会上详细核实了该雨水排水口向长生河排污相关事宜以及前期的整改情况。检察官了解到,该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除了主要建设项目以外,同期还有多处配套建设项目在同步进行。这些建设项目的运输车辆在作业过程中洒落了部分建筑土石,在洒水车清洗路面时就产生了大量泥浆水,而由于土石冲洗处理设施容量不够,造成了泥浆水未经充分沉淀就排放。加之建设项目地块的污水管网被错接到了市政雨水管网中,这才导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从该雨水排水口排出,最终流入长生河。

1月30日,南岸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职,加大对案涉雨水排水口长期向长生河排放泥浆水、生活污水的监管力度,并全面疏通河道,消除污水排放对长江生态环境带来的隐患。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整改工作,全面推动施工企业完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并开展生态损害赔偿。通过成立污水排放问题整改工作专班,多次组织参建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方案;督促完善相关环保设施,确保工地废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完成错接、淤堵排水管网整治,确保雨污分流后污水不再排入河道;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巡查,依法依规查处该建设工程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工程项目废水违规排放行为,督促辖区施工工地严格落实施工废水处置要求。

5个月后,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相关行政部门就整改情况向检察机关作出书面回复:共新扩建沉淀池14个,铺设清淤管道4.5公里,集中收集工业污水后排入污水管网;疏通河道3.5公里,解决河道淤积;查处施工工地违法排污行为3起,作出行政罚款25万元。

6月27日,南岸区检察院邀请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对整改效果进行听证评估,大家一致认为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进整改完成,有效保护了长生河水生态环境。次日,该院对案件作出终结审查决定。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通过检察监督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建立长效机制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对长生河排污问题的溯源治理,以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下一步,我院将继续依法能动履职、持续监督,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南岸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吴言才说道。

  通讯员 周 亚 记者 张柳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