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市检察院检察八部 卢敏 曾经,我问自己,在罪错未成年人眼里,未检检察官是怎样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答案。因为一段往事像巨石般压在我的心头。 为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心理疏导 17岁的小雷(化名)因盗窃摩托车被移送审查起诉,由于是初次犯罪,赃物已追回,我们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可小雷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再婚后对小雷不闻不问,缺乏监管条件。怎样保证监督考察顺利进行?为此,我多方走访、联系,最终将他送入观护基地。 考察期间,我们去观护基地看他,老师满面笑容地夸他,说他既聪明又肯吃苦,是个好苗子。我问有没有学到真本事,他高兴地点头。我也很高兴,因为这是我到未检工作后,送进观护基地的第一个孩子,我由衷地希望能见证他的蜕变。 可没过几天,我的喜悦被一通电话浇灭。 “检察官,警察说要把我关进看守所。”电话那头,小雷情绪激动、崩溃大哭。原来就在前几天,他偷偷溜出去上网,回来时觉得距离太远,又“顺手”偷了一辆摩托车。 再次见到小雷,是在看守所,依据法律规定,在考察期间犯新罪的,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依法提起公诉。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翻来覆去地问自己,究竟什么是高效办案?为什么即将返航的“小船”又一次偏离了航道?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说,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重在“高质效”,关键在“办好”,难在“每一个”。深入学习后,我明白了,未检办案没有“万能公式”,要“量体裁衣”,对涉罪未成年人不能“一放了之”,要“持续关注”,开展帮教矫治不可“按部就班”,要“用心用情”。 此后,我将思考化作实践,把工作做得更细致,将帮教开展得更扎实。 终于,在小斌(化名)的案子里,我看见了少年眼里的光。记得初次见他时,我满腹疑问。家境优渥的高三学生因何盗窃?是社会上的朋友裹挟?还是不良习性作祟?多次家访后,我发现,原来,小斌父母“学习至上”“棍棒教育”的做法才是少年触碰法律底线的导火索。 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高考,怎样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帮助迷途的小斌归航?本着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我们制定“修复亲子关系、顺利回归校园”的目标,同步开展案件审查和帮教矫治。 我一边委托专家为小斌父母量身定制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帮助扭转教育理念、改变教养方式,为孩子全力备考保驾护航;一边带小斌去参观大学校园,让他感受书香气息,并邀请他去法治教育基地学习,形成震慑。经过靶向施策,效果十分显著。 一个月后,小斌与父母的关系明显缓和,成绩也提升了。认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小斌悔不当初,还主动给被害人写了道歉信。由于他是初犯、情节较轻、赔偿被害人并取得谅解,我们依法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 很快,高考的日子到了,在父母的鼓励中,小斌信心百倍地走进考场,交出了属于他的青春答卷。 一个多月后,小斌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大大的录取通知书旁放着一家三口的合影。我放大照片看,在小斌眼里看见了未来可期。他眼里的光芒仿佛告诉我,未检检察官是一束光、是一团火,是驱散少年眼底阴霾的魔法棒。 而我,唯有向光而行,做有温情的检察官,办有温度的案件,这才是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演绎,也是给自己的最好答案! 记者 叶会娟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