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黔江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通过搭平台、建机制、树品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截至目前,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910件,调解成功率达99.8%。 “合纵联横”搭平台 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立体支撑 在搭建区级“中枢”平台,强化资源统筹协调作用方面,黔江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通过线下线上“双线”受理矛盾纠纷调处申请,“横向”协作司法、信访等20个区级部门和法学会、人民调解员协会、心理咨询师协会,“纵向”到边30个乡镇街道、220个村(社区)调解组织和1291个网格调解小组。 在夯实网格“基底”平台,深化人民调解基础作用方面,打造调解“星标榜”,以“六好”标准为抓手,推动该区262个调解组织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树立行业“风向标”,高质量建成13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和4个人民调解员专家库,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深度参与、指导纠纷化解数量比例以每年5%—6%上升。活用能人“小队伍”,培育建成15个“个人调解室”,有效发挥了补充性作用。 在做实部门“基础”平台,夯实多元化解主体合力方面,强化基础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黔江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规范化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出台《专职人民调解员选聘工作方案》,实现人民调解员案件办理质效“双高”,先后有6个调解组织和12名调解员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强化政策激励,出台《黔江区人民调解案卷补贴管理办法》,推行“以薪定酬”“以案定补”“以奖代补”。 “多元联动”建机制 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规范运行 在“关口前移”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方面,变“处置”为“预防”,每月收集整合纠纷化解情况,形成靶向性分析研判报告,指导村(社区)开展专项纠纷排查活动。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将调解矛盾纠纷的主战场下移到个人调解工作室,建立群众信访制度。变“被动”为“主动”,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开设教育、医疗、就业、征地拆迁、山林土地5个群众关切领域的“联合接待窗口”。 在“多调并施”实现矛盾纠纷闭环化解方面,打造业务闭环,联动社区、综治、司法、派出所、劳动等部门,打破部门间各自为政、封闭操作的工作堡垒。实行责任闭环,依托流动检察室、社区警务室、行政复议受理点、公共法律服务室等载体,将“6+X”多调对接机制触角延伸至村(社区)。推进流程闭环,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受理的矛盾纠纷,按照“调解先行、仲裁居间、复议参与”的原则进行处理。今年以来,“六调对接”案件2371件。 在“标本兼治”实现矛盾纠纷系统化解方面,统筹调解资源,畅通优质纠纷化解资源、优质纠纷化解服务从核心“高地”流向村(社区)“洼地”渠道,实现区、乡镇、村社区纠纷化解“系统化”,今年以来,村(社区)化解矛盾纠纷6159件,占51.7%。优化服务结构,建立“3+N+X”法律服务机制,打破地理、年龄结构等实际因素桎梏,形成“走出去”“迎进来”双向服务模式,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构筑心理屏障,及时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强化心理科普、监测预警、危机干预,有效预防因纠纷演变为自杀、民转刑、民转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因地制宜”树品牌 激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长效力量 在抓信息品牌建设,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智能化水平方面,用好国家信息化品牌,建立全区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为各部门的海量数据交汇互通提供平台,形成“一脑四网”格局。用活市级信息化品牌,依托全国、市级各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行“信息化+化解”工作模式。做强本土信息化品牌,建立纠纷分别地图和动态模型,拓展智辅决策、智辅监管、智能服务等模块,实现视频调度、数据共享、风险研判、远程调解等功能。 在抓个性品牌建设,激发社会组织化解纠纷效能方面,擦亮“名人”招牌,全区1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了15件老案积案和“老大难”等遗留问题。传播“边区”名片,渝鄂边区联防联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开展涉边群防群治,调解重大疑难纠纷31起。赢得群众“口碑”,“星级调解室”“名人调解室”通过处理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赖,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40件。 在抓文化品牌建设,以德治促自治培育和谐社会环境方面,借传统文化破解纠纷难题,深入挖掘“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让为贤”的人民调解文化品牌,建成“和事角”“和气小屋”“五乐社区”“天理良心调解室”。借积分管理打造文明社区,扎实推进“三治融合”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城西街道水井湾通过推行积分制管理,先后涌现出960个孝老爱亲家庭、386名创卫带头人、1618名群防群治志愿者。借非遗文化营造法治氛围,创作编排了“普法后河戏小段”“普法山歌”“普法小调”“普法三句半”,实现了法治文化与群众文化、本土文化的三融合,群众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通讯员 杨斓 陈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