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渝中区袁家岗社区的居民遇到一件烦心事。原来,社区里有一位好心人廖大爷,在家里收养了10多只流浪猫,猫叫声和异味却让周围的邻居很是烦心。为此,邻居们纷纷找到廖大爷商量,可老人家根本不理会。无奈之下,大家找到了渝中区公安分局大坪派出所社区民警席江丰。席江丰得知此事后,多次上门跟老人谈心,最终让老人答应只留下两三只猫咪,其他都赠予了他人。 看似一起很小的邻里矛盾,其实就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而当了12年社区民警的席江丰,对社区治理有一套自己的“治理经”。 “‘坪’安义警”助力治安防控 家住袁家岗社区的居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支戴着红袖标,身着制服的队伍走街串巷,他们就是席江丰组织起来的“‘坪’安义警”。 袁家岗社区面积不大,仅有0.28平方公里,但企业多,小区相对老旧,再加上地形不平,坡坎较多,社区治安环境比较复杂。如何才能增强社区治安防控能力,一直是大坪派出所和席江丰思考的问题。 在“两队一室”警务改革中,该所在袁家岗社区设立了社区警务室,可是席江丰发现,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还不够。“辖区里企业众多,我就想着能不能将企业的保安力量也利用起来。”说干就干,2023年,席江丰主动联系了辖区企业和小区物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后,建立起一支由企业和物业保安、社区工作人员、袁家岗社区警务室、小区热心群众等组成的“‘坪’安义警”。 “成立这支‘义警’队伍,是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平安建设中来,从而增强社区群防群治能力。”席江丰说,为了不增加大家的劳动量,他还精心设计了“义警”队伍的工作,如保安,除了日常的企业和小区巡逻外,仅增加了部分企业周边和小区周边的巡逻工作,而热心群众等,主要作为机动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矛盾纠纷化解等事情中。 家住新东福小区的居民姜明望就是“‘坪’安义警”队伍中的一员,平时性格外向的他,喜欢助人为乐,得知社区成立“义警”队后,主动报名加入了其中,负责化解矛盾纠纷。 前不久,小区要统一更换一批电表、水表和燃气表,有部分居民就不理解、不支持。姜明望得知后,就与席江丰和其他“义警”队员一起,挨家挨户地上门与居民沟通,解释换表的原因等,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最终顺利完成了小区换表工作。“能帮上大家,我感觉很有意义。”姜明望说。 据统计,“‘坪’安义警”队伍成立不到两年,袁家岗社区已分片区组建“义警”队伍3支,队员40余人,灵活机动地对街边门市、居民楼、老旧小区、社区花园、重点区域展开巡逻防控上千人次,及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0余处。队伍成立后,当地社区摩托车盗窃、夜间扰民以及治安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了46%。 除此之外,席江丰还主导组建了联合调解驿站,除了他自己,还有社区工作人员、辖区热心群众以及驻站公益律师。据统计,联调驿站从2023年8月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邻里矛盾纠纷3起,涉企矛盾纠纷8起,家庭矛盾纠纷17起,其他矛盾纠纷30多起。 群众待他如亲人 作为社区民警的席江丰,在日常工作中也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把社区居民当亲人。刚到袁家岗社区,他就花了2年时间,分类建立起辖区独居老人等多类别需特殊照顾人群的基础工作簿册。只要翻开簿册,相关人员姓名、年龄、地址、联系电话、需求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此外,席江丰还走遍了社区的犄角旮旯,对社区内堡坎、涵洞、围墙、易滑坡地段、化粪池、天桥、变电设施、公交车站等重点部位,全部一一建立详细簿册档案,作为平时巡查防控的重要点位,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反应。 社区里有一个8岁小男孩小李,因母亲离世,父亲组建了新家庭,他跟着外婆生活。由于外婆年事已高,很难辅导小李的功课,席江丰得知后就非常关心小李的生活,除了定期去看望祖孙俩外,还经常将小李带到警务室进行一对一的功课辅导。 辖区曾经还有一位赵大爷,孩子在外打工,离婚后他独居在袁家岗社区。孤单时他就喜欢拨打110报警电话找人聊天,甚至1年拨打过上千次110报警电话。席江丰得知此事后,时常利用入户走访、日常巡逻和下班后空余时间去看望赵大爷,陪他说说话。“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我不打电话过去,他就打电话过来,聊的都是家长里短,一直到大爷过世。”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无止境。”席江丰说,也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事,让他成了群众贴心人,群众也待他如亲人。 记者 李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