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赵正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一直是司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打破这一困境,巴南区法院积极探索,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筹备,11月4日,创新推出执行法官接待日新举措,为破解“执行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巴南区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陈浩介绍,该举措意在为当事人构建更为便捷、高效、规范的沟通桥梁。该院每周都会安排执行法官接待日,且接待时间与法官信息会提前向社会公示。在接待日当天,当事人可依据法院公布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前往相应接待室有序来访。法院还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告栏等多渠道提前公布相关信息,方便当事人提前准备。 在接待过程中,执行法官会认真倾听当事人诉求,详细了解案件情况,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并及时核实与处理当事人提供的财产线索等情况。同时,法院要求当事人备好书面材料,这既能提升接待效率,又有助于法官精准把握案件全貌。 自11月4日至今,该院执行法官已接待当事人780余人次,日均接待60余人次。其间不乏典型案(事)例,比如重庆某铝业公司与重庆某建筑公司涉及100余万元标的的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承办人为推进执前化解,借助执行接待日积极与双方沟通协商,成功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并当场兑现100万元案款,使案件顺利执结。还有刘某与杨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电话沟通不便,执行法官利用接待日组织双方到场,通过现场微信建群协商,顺利达成执行和解并结案。 为维护法院工作秩序,确保接待顺利,巴南区法院明确了接待纪律。严禁未经许可的录音、录像等行为,当事人需遵守法院规定,文明理性表达诉求。这项制度自实施起便备受关注,引发热烈反响。当事人纷纷表示,该举措让他们看到了法院解决“执行难”的决心与信心,为他们提供了与法官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巴南区某中学教师债权人梁女士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执行难,不知如何是好,如今有了执行法官接待日,可直接向法官反映问题、提供财产线索,相信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在调研时表示,执行法官接待日制度富有创新性与实效性,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推进执行法官接待日制度时,巴南区法院重视协同合作。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银行、房产管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被执行人财产与行踪信息;加强与律师协会、法律援助机构等社会组织联动,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咨询与援助服务,由此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攻克“执行难”的强大合力。 巴南区法院将以执行法官接待日制度为契机,持续探索创新,完善执行工作机制,提升执行效率,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相信在全院干警不懈努力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执行难”问题必将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让公平正义的光辉遍洒每一个角落。 执行法官“接待日”:见证执行力度与温度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难”如鲠在喉,影响着司法公信力与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实现。巴南区法院创新推出的执行法官“接待日”制度,无疑是在破解这一难题上的勇敢创新与有力尝试,值得肯定与期待。 长期以来,“执行难”让胜诉当事人的胜诉权益难以落地,使司法公正的彰显大打折扣。巴南区法院直面困境,积极探索,以执行法官“接待日”制度为突破口,彰显了司法担当。这一制度为当事人开辟了便捷通道,让其能与执行法官面对面交流,使信息传递更直接高效,改变了以往当事人诉求无门或沟通不畅的状况,让执行过程更透明,增强了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 制度的成功离不开严谨的设计与规范的执行。巴南区法院明确接待时间、接待法官并提前公示,要求当事人备好材料,同时明确接待纪律,既保障了当事人表达诉求的权利,又维护了司法秩序。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法院在创新时的深思熟虑与严谨务实,为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更值得称赞的是,巴南区法院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多部门协作配合,构建信息共享机制,还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法律援助。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将“执行难”问题置于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下求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扩充了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执行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仅靠“接待日”制度难以彻底根除。但巴南区法院此举无疑是在制度和程序层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