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坚持把做特做亮戒毒康复工作作为扎实推进“一体两翼”工作布局的重要抓手,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勠力破难点、疏堵点、创亮点、树品牌,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家属通过手机远程查看亲人自愿戒毒情况 “自愿戒毒一件事”创亮点 今年4月,重庆市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全国首创研发“自愿戒毒一件事”应用,通过构建“四大场景”,以“一件事”应用“小切口”撬动“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大场景”,积极主动将戒毒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大体系大格局。 针对吸毒人员及家属存在对自愿戒毒康复场所找不到、对自愿戒毒康复工作不知晓等情况,“自愿戒毒一件事”应用构建了“预约入所”场景,通过展示收治要求、联系通道、政策保障等内容,提供入所路线导航、天气预报提示等个性化服务,实现掌上一键查询、“一指通办”。自该应用上线运行以来,已成功引导200余人入所戒毒康复。 作为全国6家戒毒康复示范所之一,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创新开展脱瘾康复治疗,集聚起了药物和物理治疗“十大戒治手段”,场所通过构建“所内戒治”场景,以3D全景、视频、图片等方式,生动展示自愿戒毒人员接受专业戒治的全过程,通过“一个场景集成”“一组数据记录”,集成化展示戒治场景,实现入所戒治“一个人”“一件事”的全流程全场景在线办、随时看,为吸毒人群自愿选择高质量戒治服务提供了数字通道。 此外,“自愿戒毒一件事”应用还构建了“后续照管”场景和“信息保护”场景,不仅通过区域协作、省际警务交流等机制实现融合协同,多层次推动戒毒康复场所可持续发展,还把全市16个社会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和38个药物维持治疗点链接纳入政务平台服务体系,为社会面吸毒人员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戒毒康复服务。同时,该应用注重强化数据安全防护,保护自愿戒毒人员个人隐私。 “五化五心”破难点 重庆市戒毒康复所紧紧围绕“留得住”“戒得了”的思路目标,探索形成了以“正心”文化为魂、以“五化五心”为核心的重庆戒毒康复模式。 以契约化管理“安心”,通过与戒毒康复人员签订自愿戒毒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同时成立自助管理委员会,戒毒康复人员在民警的指导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场所坚持以专业化治疗“修心”,积极创新“一策四治”的戒治体系,通过中西医药物治疗、仪器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运动治疗等治疗方法和手段,帮助戒毒人员修复身心。 场所坚持以系统化康复“励心”,通过扎实推进管教医一体化,全面开展系统化戒毒治疗和康复训练,特别是近年来场所坚持典型示范引导,累计培树戒毒康复典型56名,3年以上未复吸人员保持率达40.8%,最长操守保持者达11年,在戒毒康复人员中起到了积极的正向激励作用。 场所坚持以社区化生活“润心”,不仅实行“三免一保障”优惠政策,打造“园林式”“校园式”的社区康复环境,还通过定期开展试工、试商、试学等实景化“渐进式”回归社会训练体验,进一步促进戒毒康复人员由场所向社会的有机衔接。同时,场所还以社会化延伸“暖心”,通过创新开展家庭戒毒康复,不断加强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照管。目前,已累计接收家庭戒毒康复人员1800余人次。 “五位一体”疏堵点 重庆市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围绕自愿戒毒难点、堵点,通过持续完善“五化”措施,成功建立起“五位一体”戒毒康复体系,能更加精细化服务群众的自愿戒毒需求。 场所通过打造“沉浸式”教育矫正体系,常态化组织自愿戒毒人员开展登山郊游、现身说毒、康复典型评比等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搬到大自然、融入社会中,在实践中帮助其修复价值观。同时通过定期开设“所长课堂”“专家讲堂”等,积极引导戒毒康复人员筑牢识毒、防毒、拒毒思想防线。 场所通过打造“专科式”戒毒医疗体系,推进戒毒康复专科医院建设提档升级,集成美沙酮替代递减治疗、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中药组方治疗等十大戒治手段,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戒除毒瘾。同时,为帮助戒毒人员增强身体素质与机能,场所还通过打造“运动式”康复训练体系,根据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适应等不同期段,分类组织开展适应性、个性化康复训练。 场所通过打造“情景式”心理矫治体系,依托北师大、西南大学心理学专家,采取“个体、团体、家庭”等形式,以模拟生活场景为主,融入认知疗法、家庭疗法等模式,形成强化治疗、箱庭治疗、艺术治疗、VR治疗等四大场所特色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戒毒人员修身养性、磨炼意志、净化心灵,从而坚定戒毒的决心,为重新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此外,场所还通过打造“需求式”技能培训体系,建立起“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和“所校合作”培训模式,帮助戒毒人员更好回归社会。2016年至2024年,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期,参培戒毒康复人员1600余人,参培率、合格率均达100%,800余人经由重庆市人社部门统一考试,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重庆市教育矫治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