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精湛的医术,我的顽疾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根治……”日前,在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市未戒所”)驻队医生日常巡诊现场,戒毒人员王某充满感激地说。 今年以来,市未戒所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教育矫治、生卫医疗一体协同工作,扎实推动“管教医”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戒治模式,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确保场所实现“六无”安全稳定目标。 下沉基层一线 确保“见医率” 为推动“管教医”一体化工作落地落果,市未戒所严格执行医生下沉基层一线的工作要求,建立医生包队责任制,制定包队医生工作职责等,在基层大队设置5个医疗点,通过医护人员24小时监区值班巡诊,严密观察重点患病戒毒人员。 “今天你烧退了没有?”在大队医疗点,医护人员陈于在给学员发放药品时,询问戒毒人员何某。“还没有。”何某回答道。因何某已经连续好几天发烧不退,且前几天还在医务室输液治疗,陈于当即把相关情况告诉值班医生封林莉和大队值班民警,经过医务民警的商讨,决定对戒毒人员何某进行外诊治疗。 经过社会医生诊断,何某患的是结核性胸膜炎,胸腔有大量积液,才引起了反复发烧,甚至出现呼吸不畅等病症。经过几天治疗,何某康复出院。“感谢市未戒所的医务人员,要不是你们,我还不知道受多久的罪,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出院当天,何某激动地说。 “在推行医护人员下沉一线的同时,场所医生每日要到各大队巡诊不少于3次,确保巡诊率达到100%。”市未戒所卫生所院长封林莉表示,场所还在大队、车间、康复训练现场配置急救车、平板车、急救箱、担架、制氧仪等急救设备,同时加大基层民警急救员资质获证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场所的医疗救治水平。 借力“AI”技术 确保“筛查率” “心理健康AI智能分析系统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测量方法的有益补充。”教育矫治大队大队长蓝琴介绍:“结合AI快速心理筛查结果,对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将心理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大队民警,能为后续的戒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0岁的戒毒人员钟某,在入所做心理健康AI智能分析时,被检测出攻击性、压抑、神经质指数偏高,民警莫娴将这一情况准确记录在心理状况表上,并进行心理疏导。经了解得知,钟某入所前经营了一家物流公司,与朋友聚会时沾上毒品,如今公司无人经营,钟某悔恨不已。 在戒治生活中,莫娴时常关注钟某的情况,并定期对他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和团体心理辅导,让钟某学会有效管理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开展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等,降低情绪紧张度,增强情绪控制能力。 大队民警则积极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工作,还主动联系钟某妻子到所探视。通过与妻子交流,了解到公司的运营情况良好,渐渐地钟某解开了心结,情绪也变得积极起来。经过民警们的不懈努力,钟某成功渡过了情绪低迷期,重燃了回归社会的信心和戒治决心。 蓝琴表示,通过入所AI的筛查和心理咨询师下沉基层定期开展心理治疗,让其工作更加细致,也能更早地为像钟某一样的戒毒人员给予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早日解除困惑。 科技数字赋能 确保“共享率” “戒毒人员乐某的风险评估表已经发出,请各部门查收,并进行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落实好管控措施……”这是在市未戒所管理执法群里短信提示的内容。 据了解,市未戒所结合“40字安全工作法”“三七工作法”进一步优化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事件处置联动机制和“未戒所管理执法群”,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做到研判决策共商共讨,实现了安全管理、教育矫治、生卫医疗工作的一体协同推进。 在二大队管教办公室,民警袁亮用重庆市戒毒管理局执法管理平台查阅大队戒毒人员个人信息数据,以便处理相关事务。“回想以前,要了解一个戒毒人员的情况,必须找直接管理民警才能知道,现在通过这个平台,一下就能掌握该学员的具体情况。”袁亮说。戒毒人员什么时候开展了谈话,思想状态如何,心理是否健康等信息的公开共享,不仅让大队民警第一时间掌握戒毒人员的相关信息,也为场所安全起到了最先预判的作用。 “自‘管教医’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来,有效提升了在戒毒人员生理脱毒期的管理,降低了病残人员的管理风险,对戒毒人员的把控度也更加精准。同时也增强了戒毒执法工作各方面的数据质量,为推进智慧戒毒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未戒所副所长梅平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好“管教医”一体化发展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管理、教育、医疗与大队日常管理的深度结合,切实维护场所的安全稳定。 通讯员 胡晓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