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琳 十三岁那年,我读初二,成了一个“问题少女”。从小,我在“蜜罐”里泡大,是邻居眼里的“好孩子”,幼弟的出生,“狠狠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觉得父母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了他的身上,对我的爱越来越少,不再关心我,加上初二学习两极分化和青春期叛逆,娇滴滴的小公主不见了,我逐渐变得孤独,开始厌学、早恋、性格暴戾……班主任在我逐渐偏离正轨的路上“拉”了我一把。他丢给我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这一读,就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轨迹。 很多年过去了,《人生》我重读了一遍又一遍,但“巧珍金子般的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十三岁初读《人生》留下的烙印。 全篇读罢,十三岁的我唏嘘不已。在平行时空里,竟然会有这样的故事,太精彩了。文中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让我不自觉地代入其中,进入高加林的世界,和他一起在命运中浮沉。 原生家庭带给高加林的只有隐忍。高加林出身在一个贫困家庭,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父母的帮衬,他只能靠自己,甚至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也只能卑微隐忍。 高加林工作跌宕起伏。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正是过高的期望,让他在高考失利后,加剧了挫败感。高加林重回农村也是憋着一口气儿,就在他踌躇满志想一展宏图时,岗位被顶替了,高加林不得不继续干农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转机又来了,尽管是靠“走后门”解决的工作,也算是让高加林体验到了城里人的滋味,好景不长,因爱情的选择被举报后,高加林丢了工作。 高加林的爱情从轰轰烈烈开始,到无声无息结束。青春期的我,喜欢着善良的巧珍,多次为巧珍抱屈。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里,巧珍是弱势的一方,被高加林看不起,她爱高加林爱得纯粹,爱得义无反顾。“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路遥偏偏让高加林进城后喜欢上黄亚萍。在这段感情里,卑微的人成了高加林,甚至在抉择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黄亚萍,最终造成了四个人的悲剧。 读完《人生》,我对路遥这个人产生了兴趣,连带着埋下了文学的种子。我不再早恋,成为老师表扬的孩子,同时,我的大脑也在重塑,文科的思维占据了主导。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第一篇“豆腐块”《享受读书的乐趣》发表在报纸上。 没有路遥,没有《人生》,我不敢想我的人生会变成怎样。如果说《人生》重塑了我的大脑,给我的人生指出了方向,那么路遥《平凡的世界》让我学会做真正的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见解。 《平凡的世界》以农村青年的成长为内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青年一代活得痛苦、挣扎、煎熬,但依然乐观、积极向上。 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青年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为了润叶的未来,主动放弃了这份纯真的爱情。他虽然放弃了润叶,但是没有打消他对生活的热情。他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勇敢地走上了致富之路,这就是“人与世界共成长”。 孙少平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改变思维,就像我当时从“问题少女”到有独立思想的青年,他比孙少安更加理性和自信。他想有更广阔的时间,哪怕前途是未知的,他也要出去,看更远的地方。 高三那年,我和父母的观点产生分歧。父母想让我在家附近读大学、工作,而我想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像孙少平一样勇敢,去看自己的世界。 我选择大学的时候,和孙少平一样挣扎过,要不要去陌生的地方读书,学习自己喜欢但不擅长的领域。孙少平最后选择了出走,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我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经历了挫折和低谷,但不后悔曾经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后来,大学毕业到工作,我的枕边一直放着路遥的书。我不记得读了多少遍,我只知道,每当读到感人的地方,我还是会潸然泪下。去年,我开始写小说,写完了我就会用路遥的文笔来“考核”自己,虽然相差甚远,但我在一步一步地朝着路遥的方向靠近。 就像董卿说的那样:“人生路遥,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那个陕北黄土高原上振臂高呼的男人,是我人生路上的明灯。 路遥,你让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找到人生的意义。成长到三十岁,依然能活出自我。未来的几十年,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做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已经超越了小说本来的意义。 生而为人,何其有幸,迷茫的时候和路遥“相遇”。从路遥的《人生》到我的平凡人生,生活还在继续,我真诚、炽烈地活着。 (作者作品散见《兰州日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