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朱颂扬)昨(5)日,市生态环境局举行“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会上,黔江、南川、武隆、秀山、彭水五区县的生态环境局,分别就推进美丽重庆建设重点工作情况作了介绍。 黔江区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黔江是国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和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黔江区积极探索特色“两山”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从“护绿扩绿”“逐绿兴绿”“点绿成金”三个方面发力推进“两山”转化。 在护绿扩绿,守好生态家底方面,以阿蓬江流域生态修复纳入重大区域战略为抓手,深化河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等改革创新,实施“一江两岸”绿化美化修复行动,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牢牢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今年以来,三级河长累计巡河22219次,排查整改问题1409个。 在逐绿兴绿,加快绿色转型方面,推动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升级等“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金链条”培育范围,并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获批全市首批、渝东南唯一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县,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低息贷款6.5亿元。 在点绿成金,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方面,立足特色产业,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走出绿色富民新“丝”路,通过不断发展,黔江茧丝绸产 业集群初具规模,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南川区 解锁“两山”转化密码 筑牢渝东生态新城绿色本底 生态是南川的底色,更是南川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南川区以推动全区绿水青山“颜值”不断提升、绿水青山“价值”不断显化为目标,解锁“三个密码”,持续推进“两山”转化。 解锁文旅融合密码,让“诗与远方”都在旅途里。立足金佛山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推出全程约178公里的“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推出游乐、美食、民宿、露营四张地图,串联起各镇旅游资源,带动了周边14个镇街、沿线68个村(社区)一体化发展。 同时,解锁产业发展密码,让“美与民生”都在心坎里。加快构建“一山一片一带多点”文旅康养产业新格局,培育壮大景区景点游、康养避暑游、民宿露营游和农旅融合游“四大业态”,推动南川米定制化生产、蓝莓集群化种植、大树茶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解锁生态保护密码,让“画与生态”都在自然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等一系列森林提质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56%以上,积极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建成黎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 武隆区 推动“颜值”向“价值”转换 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 武隆区地处重庆市东南部,素有“渝黔门屏”之称。近年来,武隆区坚持“两山”实践创新,着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生态“颜值”转换为金山银山市场“价值”,全区生态经济占GDP比重达73%以上,“生态资源”到“幸福资本”的转化初见成效。 在给生态资源“写生”方面,全面收集山水林田矿房旅文等生态资源数据5900万余条,绘制“生态家底基础地图”,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房使用权等生态资源线上交易253单2亿元。 在给生态资本“定价”方面,科学测算,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经测算总值2393亿元,并精心打造“印象武隆”山水实景演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仙女山露营音乐节等生态文化活动品牌,荆竹村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在给生态转化“赋能”方面,努力从资金、政策、服务上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活水。用好碳减排等绿色金融政策,发行绿色金融贷款102亿,完成全市首笔绿色金融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5000万元。 在给生态产业“提质”方面,建立“2332”制造业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实施白马航电、页岩气勘探开发、抽水蓄能等一批重大项目,以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产业加快发展。 秀山县 率先在“锰三角”地区完成锰污染整治 近年来,秀山县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绿色转型,率先在“锰三角”地区完成锰污染整治。 据了解,该县建立“一企三专班”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48家涉锰企业、170万吨落后产能全部退出,201个矿山井口永久封闭,率先在全国涉锰地区全面退出落后产能。 同时,明确技术路线,制定《历史锰渣场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指南(试行)》治理规范,在全国涉锰地区推广;分级分类治理,组建国有环保公司,对18个风险较小的渣场开展原位治理,对5个沿河风险较大的渣场开展转场治理,如期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下一步,该县将在巩固锰污染治理成效、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以及深化“锰三角”地区保护上下功夫,统筹做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彭水县 五水共治 水环境质量持续全市领先 近年来,彭水县系统推动治水整体攻坚、集成生效,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优,乌江水质综合达Ⅱ类,郁江水质稳定保持或优于Ⅱ类,其余次级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实现“人水和谐”,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据了解,该县在乌江及其重要支流设立国控自动监测站点3个、市控自动站点4个,实时掌握重点水域水质情况,定时例行监测,全面掌握县域水环境情况。“一张图”管,建成智慧河长系统,整合优化河长巡河、水质监测、执法管理、问题督导、河库生态流量监控等功能,实现数据“一张图”综合展示,及时掌握水质、水量、环境等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一套系统”治,全面贯通运用“巴渝治水”,通过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与乡镇、部门联动处置水质异常事件,有效处置率100%。 同时,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设施)85座,出水水质均稳定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达标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8.9%。排污整治提速,排污排查乌江干流入河排污口96个,完成整治94个,整治销号率97.91%。全面完成103个次级河流排污口排查、监测,正有序开展溯源整治。水源管理提升,依法划定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68个,定期开展水源地巡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